20210407
碎片化学习,指的是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体验。
去年疫情宅家里,我报了好一些线上的课程, 3天的、5天的、10天的,价格从0元到99元,到 499元不等,号称每天学习 5分钟的、10分钟的,半小时的。 还有各种助教,追着赶着, 好像知识超市的导购员。 但整体的学习效果说来, 有点像是学习的安慰剂作用,是一种好像学习到了的感觉。
当然这样的学习也不是没有益处, 如果你不是受知识匮乏焦虑、广告营销的影响来报课,而是带着一个真实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线上的学习课程,有一个明显的好处,能帮助快速地搭起个简单框架和入门,还能把边角料的时间用起来。
每日打卡式的学习,看似化整为零,降低难度, 但其实也难得到整体的认识和体验。 所以也很难说到底学到了什么。 我一般会在周末拿个两小时,把囤的一周的每天15分钟 , 都听完学完。但碰到需要做一天解锁一天的,也很抓狂。
但一分钱一分货,很多的课程也就是个导流的渠道,内容大多也不精深。 如果个人愿意自己动手搜索一下,各种知乎和网盘, 收获会更大。
当然通过互联网营销, 会拉起很多微信群, 在那些群里,更容易遇上爱学习的伙伴,拓展你的渠道和人脉。 但也许是和你我一样焦虑的小伙伴,渠道和人脉还是要靠经营。
感觉线上的碎片化学习一阵喧嚣过后, 最终的学习和训练, 还是会回归到线下来。真实学习场域的营造和线下课程的体验的真实感,是难以取代的。 未来线上的学习也会向着陪伴式、社群式、定制化、个性化的方向迭代发展。
20210408 同侪社群
嚷嚷了一周的三友共读营, 9个月精读9本书的计划,今早开营啦,居然凑齐了十二个人,我对数字很满意,想再看遍《十二怒汉》。那个故事能给人很大的激励,相信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里,不断地追问事实,澄清真相,能够看到每一个人生活的经验、思考的潜能,以及这背后的价值观和道德感。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知识训练营,一直在强调学习内容的产品化设计,包括设计感很强的大纲,一系列的配套产出,3个模块、5个知识、10个作品一类的,也有号称支持从知道到做到,但本质里也离不了快速产出,希望像工业品一样快速地复制规模化,然后变现。但9块9的线上训练营,就像一度风靡的10元线下店,虽然换成了名创优品的招牌,引进了北欧性冷淡风的设计,但总还是会给人廉价感。
我想,这是因为,学习和改变,不是一个工业化的商品, 不是一次交易,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需要雕琢和反馈的工艺品。 产品容易规模化的,有普适科普的效果,但也值钱,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非常烧人、也烧时间的,远非简单的金钱价值能衡量。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沤肥的功夫。这一般除了师长家人外,只有同侪能做到。 同侪,指的是在年龄、地位、兴趣上相近的同辈。 同侪共进的社群,比肩成长的经历,这样的知识社群服务,是稀缺的,也令人向往。
另外,就是要愿意从现在开始种树,在周密计划和不期而遇的意外里寻找平衡,并保证是走在条模糊的大路上,这是门功课。
20200409
昨儿聊到是做个周密计划严格执行,还是追着意外的机遇跑?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计划和意外是两条纠缠的线索。没有计划,谈不上意外; 没有意外, 计划也没有生命力。 所以就像DNA的两条拐, 是纠缠迭代地向上攀升的。
战略是 战什么 ,略什么, 有两部分。对坚持的、本质的、第一性原理的东西,要战、要坚持到底; 对旁根错节的, 内耗、损耗的东西, 要省略、要断舍离才行。
大家总会期冀一个清晰的战略,清晰的计划,但其实就像你看看远处、看看眼前,会模糊; 看看近处,眺望一下,也会晕;有一个调焦的过程,周期性、阶段性迷茫太正常了。
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复盘,在一段时间内,运用技术实现主客体转换的过程。
行动和做决策的过程,不是因为匮乏什么,而做决定,而是因为能够看清当下需要的是什么, 要务是什么,然后在每一个当下生长出下一步的行动。
同时,在同侪社群里,其实大家水平差不多, 没有谁要谁拯救。人们喜欢你和讨厌你都是一样的原因, 喜欢你就是喜欢你身上和自己一样的三观, 讨厌你就是讨厌自己身上的臭毛病。哪怕是在个社群里,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孤独, 最后都是和自己相处。
但我们在一起, 要么就一起懒,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起干。 你踢我一下,我踢你一下, 就能一起往前走了走两步。
所以碎片化的学习,如果有个系统/社群支持, 也可能重复低端的努力, 也会发生改变。 质变还是要量的积累的, 能坚持的就能有坚持的收获。
再有一味原料,就是时间。 系统的延滞性,真不能小瞧。
20210410
说到碎片化学习的低效,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损害,表现在对于意志力、注意力和系统性思考能力的损害。
首先是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项摸不清楚的能力,难以评测,但更我的心理实验表明,意志力就像一条精神的肌肉,需要时时锻炼。我们常说的延尽满足,强大的意志力也是生命韧性的体现。 碎片化学习,使得大脑习惯于简单的、单向的输入, 也同时求快求速度,好读书不求甚解,最好10小时掌握一门语言, 1天学会一项乐器,7天创造一个作品。 长期的碎片学习,意志力也会不知觉间,倾向容易的结果和事物。
其次是注意力。人要做到聚焦注意力, 控制注意力就不是很容易的。这才会发展出番茄法等训练注意力的方法。 很多线上的片段课程把时间也进行切割,但同时也训练得注意力更难地保持专注,也更加地短暂了。碎片化的、图象化的、口语化的、视频化的、导图化的课程材料, 也尝试用最简化的方式传播知识,在碎片化学习中,注意力也被耗减了。
最后是系统性思考的能力。 系统思维真的是认知系统里的顶级思维方式, 了解系统性的框架,了解知识在时空中的变化,对一个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可能变得立体起来。 无处不在的系统,也存在着无处不在延迟的时间,由于意志力注意力都缺失了, 没有了时间的沉淀和发酵,系统思考的能力也难以建立起来。 抑或者,有许多碎片化的知识,但结起来的系统思维的网络就像蜘蛛网一样轻飘飘,容易损破,一个人的深度思考的空间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