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今天发的这张图片,配合最近我的心情。不管图中人是何感想,现实中的我反正觉得自己正在浩渺的星空下,在一众人的围观中,孤独的扛起大旗,对面迎来的一帮人也不知道是战友还是猪队友。
十一长假真的放了好久,对我来说却与平日没什么两样,还是一如既往的疲惫和忙碌。大宝跟着老公出去旅游了,只有二宝在身边作息稍微规律了一些,起码不会出现老大睡着了老二却不睡,老二刚睡下老大又醒了这种让人绝望的状况。
于是也有了些许时间看看最近新买的书,本来豪言壮语还发朋友圈要看完三本书,感觉自己可励志了,结果刚刚才刷完一本,还是利用喂母乳和上厕所的时间一点点的啃完的。效率虽低,但成果颇丰。
昨天跟表妹聊天至很晚,我们是两个惺惺相惜的姐妹,因为我们的妈妈都殊途同归的带给我们相同的心理压力。 没有人能够完全的理解这种感受,只有我们自己。所以虽然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却也能体验到多子女家庭孩子间彼此的照顾和关怀。
李雪的著作《当我遇见一个人》,对母婴关系给出了浅显易懂又深刻的描述,最近真是看一本书醍醐灌顶一次的节奏。总觉得看完这本书就可以身心愉悦了,没想到还是需要一本一本的看下去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平复啊!
按我这几年的经验来看,如果不隔断时间就看书充电,在老人们和孩子们的双重夹击下,能一直保持心理健康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要从专业人士的书籍中获取力量才能负重将生活继续下去。
《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带给我很深的感悟与启迪。
从小到大似乎一直都在和内在的自己做斗争。在长辈们和老师们眼里,我应该是内向的、听话的乖小孩。在我心里,却也期待自己可以在人前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侃侃而谈。所以一直纠结,到底这样想对不对?那样做合理不合理?
书中说是我们的思维禁锢了我们自己,是从小家长设限的教育创造出了他们想象中的孩子。
所有的感受都没有什么对错之分,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全然的接受。
于是便豁然开朗。平日里总说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可是如何爱?怎么爱?是给自己多买几件衣服?还是自己给自己放几天假?还是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管放飞自我?
爱自己,其实就是要关注自己内在的感受。比如天冷了,是不是要给自己马上加件厚衣服保暖?水太烫,是不是要等稍凉些再喝?今天很疲惫,是不是要让自己多睡会?
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等待别人的关怀都是向外索求,并不会总是得到满足,只有向内关怀,才能消除心中的匮乏感。
我们经常会受到养育者或者他人的观念影响。比如很多人都说带小孩很辛苦很累,需要帮手,不然会疲惫不堪。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必然会对说带小孩轻松的人心生怨念,并且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心有戚戚焉,仿佛一定要带的很辛苦才觉得自己是用心带了孩子,如果感觉轻松一些反而内心会有不踏实的感觉。
于是就试着放松心情,没空吃饭?那就多给宝宝一些手指饼干吃着玩,这样就有空去厨房下个馄炖好好的吃个早餐。没空打扮?那就把宝宝放在推车里,给她一个牙膏她也能自己玩半天,推在自己身边,她玩她的牙膏,我画我的眉毛。
于是抛弃了之前固有的观念,觉得带孩子一定穿着如大婶,面色如黄脸婆。连试都没有试过,就心理暗示了带孩子本来就是这种状态,孩子大了就好了。
看完这本书才顿悟,其实不必这样的啊!想打扮就创造机会打扮,想吃饭点外卖也要吃到啊!
书中说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无为”,大人不要给孩子植入任何观点与理念,孩子自会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成长为想象不到的优秀的自己。
一直在思索要如何教育孩子,也一直在与内心的小我做和解,有了二宝以后每天静静的观察她,发现只要吃饱喝足睡的好,孩子自会开拓自己的新天地,只要陪着她确保安全并及时回应她就好。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爱,是如她所是,非如我所愿。
我们自己已经经历了太多太长的时间的考验,只为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并不开心,还很难过。
很庆幸因为有了孩子所以有机会重新找到我自己,希望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这样一个契机可以认清自我,如此,体内的能量才可以顺畅的流动,获得我们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