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冰雪译文】
弟子伯牛重疾在身,孔子前去看望抚慰他(或是永决),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就这样了吗,这真是命啊!这样的人居然得这病啊!这样的人居然得这病啊!”
孔子弟子冉伯牛德行好、待人接物颇具才干,以能勤小物著称,就是细节控。“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这句是无限痛惜伯牛质朴厚重、贤良正德、接人接物进退有度,却不幸病重,他深为惋惜哀恸,“心之忧矣,曷维其亡”!伯牛、颜回、以及前章6.9所写闵子,在孔门都是以德行著称,据记录一说他有传染病病情加重,孔子得知甚是心疼怜爱,临终一别情深探望,白发送黑发,老师哭弟子,颜回已往矣,又失爱徒,怎不令人“窗尘岁时阻、对此伤人心”!
另有《论语竢质》认为——孔子是圣人,应无所不通,怎么会不知道医理呢?执其手,大约就是等同号脉看伯牛全身脏腑、气血等的器质性衰败程度。切脉后知道他重疾不治,所以才大感痛惜说:“亡之,命矣夫!”可惜伯牛、颜回天纵英才,最懂老师心结。无奈从此一别,天上人间复不再见。“今悲辄流涕,昔欢常飘忽。幽情一不弭,守叹谁能慰”?
关于“执其手”我有不同的看法略作商榷。《论语·乡党篇》说“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大意是指孔子谦词说——您好意心领了,可自己不通达医理药性,药不敢乱吃。我相信孔子或许略通药理,但若神话圣人为全科医生,今天看来也许牵强附会了。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孔子痛惜弟子冉耕有德行而遇恶疾也。行善遇凶,非人所召,故归之于命,言天命矣夫!此善人也,而有此恶疾也,是孔子痛惜之也。
侯氏曰:伯牛以德行称,亚于颜闵,故其将死也,孔子尤痛惜之。
朱子曰:命,谓天命。言此人不应有此疾,而今乃有之,是乃天之所命也。然则非其不能谨疾而有以致之,亦可见矣。(阐释见下)
陈祥道曰:由生而生者,常也;由生而死者,不幸也;由死而生者,幸也。扬子曰:命,不可避者也。颜氏之子,冉氏之孙,以其无避也,此所谓“顺受其正”也。
张栻曰:如颜子、伯牛之死,乃可谓之命。盖其修身尽道,以至所为谨疾者,亦无有憾也。而止于是,则曰命而已。若有取死召疾之道,则是有所致而至,而非天命之正矣,孟子所谓“立乎岩墙之下”者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深惜德行之人,而致叹于天命也。可见圣贤平日守身慎疾,时时儆惕,务求尽其在我。所谓居易俟命,修身立命,其道不越乎此也。
《四书训义》曰:由夫子之言观之,则伯牛之贤可知,而君子之言命者亦可见矣。人尽而后归之天,性尽而后安之命。自非伯牛,则疾病夭折之至,方当以之自省,而岂可徒诿之命哉?修身以俟命,身之不修而言俟命,自弃而已矣。
《论语稽》曰:人生穷通寿夭,在可知不可知之间,君子惟修其在我,而一切听之命而已。
《论语正义》曰:是则孔子此叹,盖伤时无贤君,有道之士多致夭病,与哭颜渊同意。
刘宗周曰:孔之丧也,颜之贫也,牛之疾也,莫非命也。春秋之际,斯道之厄,而圣贤共命矣,命也,有道焉,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陈白沙曰:古之人处贫有道,处病有道,处死有道,其颜冉之谓与?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意原》《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集释》《癸巳论语解》《论语竢质》《论语学案》《论语稽》《四书解义》《四书训义》《读四书大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