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8日)是邓丽君的忌日。不知不觉,邓丽君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3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突然想为她写下一点文字,祭奠她的同时,也祭奠一下我的青春。
第一次听到邓丽君这个名字,是在我外婆家隔壁邻居四姑娘的嘴里。我那时还不到十岁,四姑娘也顶多二十。四姑娘家里开一家摇面店,她家姐妹4个,一个赛一个地漂亮, 阿四每天一身面粉地在店里忙碌。那时候还没有机器轧面,是半自动的人工摇面。阿四摇面的时候嘴里总是哼着歌,什么“一杯又一杯”,“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阿四的嗓子很好,磁性而带点颤音,那歌曲的调子很特别,缠绵得就像是在叹气,婉转低吟,百转千回。我虽然是个孩子,却也觉得怎么阿四的歌就唱得那么好听?我着了迷似的,天天去陪着阿四摇面,其实就是想听她唱歌。阿四很喜欢我,就把那两首歌教给了我。阿四说,邓丽君晓得不?是台湾的大歌星,这是她最流行的歌,一首叫《美酒加咖啡》,一首叫《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没几天,我就把这两首唱得像模像样,回家一唱,阿姨和舅舅们都开心不已,把我当宝贝一样围起来,时不时地叫我唱一遍。外公却怒目相向,斥之为:靡靡之音!像啥腔调!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曲,只是那时候我不理解歌词,只是依样画葫芦地跟着阿四学,不懂得歌词里的意思。直到十几岁之后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邓丽君的歌声堂而皇之成了最流行的音乐,我外公这样的老顽固也不再斥责“靡靡之音”,邓丽君算是在大陆解禁了。那时候的邓丽君真是风靡祖国大陆,仅我们八坼镇上,时髦的小青年哪个不听唱邓丽君歌曲?
那时候我已经读初中,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我家的家境也一片大好。父母总是怀着一种我出生冯家湾,一生也洗不掉乡下人出生的愧疚,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处处补偿我更街上人的优越生活。父亲给我买了一台燕舞牌的双卡收录机,经过几年的积攒,我攒下了不少邓丽君的磁带。 我只要听到一首新歌,必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我对学习可从来没有这样上心过。邓丽君的几首经典歌曲,我学到连气息,吐字,换气都纤毫不差。
十九岁那年,父亲去珠海出差,回家的时候给我带回来一套音响设备,这一套设备装了好几个大纸箱, 那种大如8寸菜碟的大碟片叫做LD,父亲一共给我买了3张,其中有两张是邓丽君的。在我以后的人生中得到过更贵更好的礼物,却永远也没有当时这种震撼和惊喜。从此这两张碟片就成了我的教唱老师,那几十首歌我听了无数遍,唱了无数遍。
九十年代初期是歌舞厅兴盛的时期,各个单位都办起了舞厅,食堂里也都有卡拉ok设施。那时候请人唱歌跳舞比请人吃饭还时髦。我那时年轻记性好,嗓音也好,学唱邓丽君的《海韵》、《胭脂泪》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家里有亲友来,爸爸会叫我“唱个邓丽君”!好几次我一开口,来客说:原唱没关吧?我爸爸得意地说:这就是原唱哇!
邓丽君是我流行音乐的启蒙老师,在我心中有着无人替代的里程碑式的位置。可惜邓丽君在42岁的盛年骤然离世,让所有君迷伤心不已。这是华人歌坛的一大损失,再没有一个歌星有她这样的成就,邓丽君是一个时代的奇迹,无人可以超越。
邓丽君逝去之后,有很多歌手模仿她的歌声,其中不乏一些歌手因模仿得十分相似而成名,但我只要听上一句,就觉得完全不在一个频道。虽然歌手在竭力模仿,声线也极为相似,但那种气息转换上的细微差别,对于一个听了三十多年邓丽君歌曲的超级歌迷来说,却是完全无法复制的声线密码。
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青春一去不复返,斯人已去空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