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马趣话
一.奔马意蕴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了他的老当益壮,统一中国的龙马精神。人当马革裹尸还,是一种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一马当先,则是勇武精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骈死于槽枥之间”,则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壮志难酬、人才被埋没被辱没悲哀。“嘶断风中班马声,回头还见娉婷影”则有诉不尽的留恋惜别之意……
奔马,总是寄寓着许多的人文情怀!
二 徐悲鸿的画马
三、奔马的马蹄声与诗歌的平仄格律
诗歌是讲究平仄格律的,我们一起看看五绝正格,变格推演。
我们先看平仄格律。
我们知道马走路的时候,滴滴答答的样子。古人为了区分,就把马的后腿走步,定义为仄仄,前腿,是平平。
马走路都是后腿先动,所以,仄仄,是起始。然后,马会抬起前腿,就是平平。组合起来,马走完一个步程,就是:平平仄仄。如果循环往复,马走路的声音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你们谁能说说第二句应该是什么?
历下老农:平仄仄平平
西山诗词客:为什么?
西山暖情:平仄仄平平
懒猫的哈欠:相对
西山诗词客:相对是什么?
西山暖情:相反
西山诗词客:嗯,对的。一联有两句。
向往:平仄相反。
我们在对对联的时候,一般称第一句为出句,也叫作上句。第二句为对句,也叫作下句。这两句,合成一副对联。所以,我们把这两句一联的关系叫作:一联之内,上下两句的平仄相反。
平起,还是仄起,看第二字,不看第一字,因为前面一个字,是后加的单音节,是被切来的。马蹄韵,只是一个引入的概念;就是为了切,然后,就把马蹄韵抛开,除非你想自度词牌,这是第一句的由来,从马蹄韵来的,然后,跟马蹄没有关系了。这叫做,过河拆桥。
一联之内两句的关系明白了,我们继续,就要讲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关系;其实,这是两联之间的关系。第二句和第三句,也就是联联之间,要遵循的是''相粘、相错相粘的关系。
什么是相粘?就是相同。相错,就是错位。相错相粘,就是错位了后相同。
第二句是:平平 仄仄平
第三句是:平平 平仄仄
仔细看,第二句的最后三个音节仄仄平,错位过来就是平仄仄。
第二句是:平平 仄仄平(错位后是平仄仄)
第三句是:平平 平仄仄
上下句一样。
所以,联和联之间平仄关系,全面的说是:相粘+相错相粘
只有最后三个音节,才相错相粘。
刚才说错了:第一句是:仄平平仄仄;第二句是:平仄仄平平;第三句是:平仄平平仄
无论是五绝,还是七绝,最后三个都是相错相粘。
江无猜: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西山诗词客:但是,原理还是一样的。
江无猜:为什么一开始从仄那里切?
西山诗词客:因为五个字,且是从后面向前切
最后,再说五绝有几种。我在头条的问答里,讲的是五绝的正格。这里讲的是变格,目的就是让你们明白推导的原理和五绝首句的来历。
一句之内相间、一联之内相对、联联之间相粘相错。
按照这个原理,你们能推导出来的就不是四个格式了。所有的格式,都能推导出来。最后,我们再重复一遍:一句之内,平仄相间;其中平平、仄仄是组成元素;平、仄,是单音节,不是最小组成要素,是被切出来的。单个的平、单个的仄,是被切的时候,从双音节切出的,所以,组成平仄格律的基本元素是双音节:平平、仄仄。
大家请记住这个原则,记住了这个原则,以后处理孤平就简单了。古人这样切,是为后面的一系列做准备,不是无缘无故切的。
只要记住最后一个元素是:仄仄,那么,利用相间的原理,就推出来前面的了。
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在仄仄前面,不断的利用相间的原理增加,然后,你找到大于5个字的,切一刀。从哪里切?从后向前切,也能切出七绝,还能切出六绝,九绝,甚至,随便切,还能切出词牌的格律。从两头切,中间的就可以当作词牌的格律用。
我们就总结一联之间两句的关系:这两句是遵循相对的原理,也就是平仄相反;就可以推出第二句了。第一句,第二句是一联;第三句,第四句是一联,第五句,第六句是一联,以此类推...五律也推出来了,五言排律也能推出来.....可以无限循环。
那么,一联之间两句知道了,我们就要知道联和联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平仄:前面相粘,后面三个音节相错相粘。
推导的原理我们知道了,我们就要讲五绝的四种格式。
正格,是以:平/平平仄仄来开头的,它没有用马蹄韵切出来的仄/平平仄仄来开头。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简单:按照马蹄韵来切,是:仄/平平仄仄;这种方式和我们的阅读习惯不符合,所以在后来,明清时期很多大家研究平仄规律后,给出了依旧以马蹄韵切的为正格,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第一个字,那么就变成了:平/平平仄仄。调整第一个字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阅读习惯。
我们知道,诗,每一句是讲究节奏的。五言的节奏是什么?212,221,23,没有122,14,113,131这样的节奏。
这种阅读习惯,导致了,我们的诗不能再前面单独出现领子。既然不能出现领字格,就要使之统一,就出现了:平平平仄仄 ,正格。
所以,我们根据这个正格的第一句,就可以推导出五绝的正格: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说明:小隐是好人212,小隐流浪鬼23。小隐,不能分割吧?分割了,就不是你的独称了,所以,这是2。 212、23、221、32,这是节奏。
这是五言绝句的正格: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从五言绝句的正格里分别挑出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作为第一句,就是从正格里衍生出来的变格。
这是告诉你们为什么''平平平仄仄"会是正格第一句。
前面已讲从五言绝句的正格里分别挑出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作为第一句,就是从正格里衍生出来的变格;然后,这样形成了四种格式。这四种格式,就是五绝的基本格式。
这样,大家就知道为什么五绝有一个正格、三个变格了,也知道为什么五绝只有四个基础格式了。因为,以后的孤平、拗救,和这个原理都息息相关。
前面,告诉你们五绝正格的来历,和三个变格的来历,和推导的方法。一个正格,三个变格;就是五绝的四个基础格式。
一根肋骨的故事听说过吗?人类,是上帝用一根肋骨造出来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亚当和夏娃是正统,包括他们的后代,其他的都是异类。因为,我们以后用到的更多是异类。但是,这些异类,也都是借鉴了亚当和夏娃。
所以,真正的绝句定义是:除了四个基础格式之外的,统统称为变异格。
知道了五绝的四种基础格式,我们也就知道了七绝了。七绝,就是利用相间的原理,在前面加一个双音节。
仄仄仄平平,这是首句。利用一联之内相对的原理:仄仄仄平平(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
当首句入韵,也就是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了;第二句就要相应地调整;因为,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字都要用平声。
首句入韵是特殊的,但是,我们的相对原理是可以使用,注意看: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错一个位置:
如果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则: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错一位相对:
用相同的原理,在前面加
平平仄仄平,这是第一句,第二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错一位,然后上下两句相反。这针对的是,第一句入韵。大家看一下,上下两句,错位的时候,打上一句向后面侧移位,然后呢,我们上下两句平仄则正好相反。
这是四种格式里面的,首句入韵两种,首句不入韵两种,合计四种。入韵,就是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及: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是四种,包括首句不入韵两种,首句入韵两种,后面就按照原来的原理继续推导。
举例:
爸爸:仄仄
妈妈:平平
姐:平
弟:仄
自己组合:
平平仄仄平:妈妈/爸爸/姐
仄仄仄平平:爸爸/弟/妈妈
仄仄平平仄:爸爸/妈妈/弟
平平仄仄平:妈妈/爸爸/姐
平平平仄仄:妈妈/姐/爸爸
仄仄仄平平:爸爸/弟/妈妈
仄仄平平仄:爸爸/妈妈/弟
平平仄仄平:妈妈/爸爸/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