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里,两种东西正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一个叫付出感,另一个叫牺牲感。
养育中,父母越索取感恩,付出感和牺牲感就越重,孩子的亏欠感和负罪感也越重。这样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懂事孝顺,是内疚,是补偿,是沉重,是压抑。这样的孩子,可以让父母顺心,却很难让自己舒心。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父母养育了孩子,不该让他们感恩吗?想法没错,可感恩,是基于父母之爱,并非父母的养育。杨绛的女儿钱瑗,从小特别会照顾人、体贴人。
平日,即使工作很忙,钱瑗也总要抽空回家,为睡眠浅的妈妈缝制睡衣,为爱吃糖的爸爸剥好糖纸。当爸爸因病请假时,钱瑗还会温柔地安慰:“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而钱瑗之所以如此懂得感恩,却是父母用心爱护的结果。钱瑗刚出生时,有人嫌她不漂亮,可钱钟书却像捧个宝贝似的,逢人炫耀:“这是我的女儿,我最爱的女儿。”
长大后,钱瑗身体一直虚弱,家中不少长辈亲戚劝告钱杨夫妇:趁着年轻,再生一个。可钱钟书却坚决不肯,还耐心跟杨绛分析自己的顾虑:“假如我们再生一个,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会更喜欢那个孩子了,又怎么对得起阿瑗呢?”平时他只要有空,就陪着女儿一起看书,一起玩闹,甚至还趁彼此午睡,互相偷画鬼脸、胡子……
此外,杨绛和钱钟书之间从未吵过架,一直相敬如宾,恩爱如初。在这样充满欢笑与爱的氛围里,钱瑗自然而然懂得了去爱,去感恩。正如心理咨询师常军说的:感恩无法被教导,是被爱滋养出来。
当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快乐,才会忍不住想要向外感恩,把爱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