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世界上,癌症可能是整个科学领域里最有话题性和认知度的一个问题了。它是一个医学问题,是一个生命科学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顶级难题。
对于真实的癌症患者来说,癌症更是一个关乎生命和生活、生存还是死亡的现实问题。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共有1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癌症病人死亡。根据统计中国每天有1万以上的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就有7人。大的综合性医院的多数科室的多数床位,收治的都是癌症病人。
相应的,全球各大药企在近几十年里也都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抗癌药的研发,试图攻克这个看似不可能攻克的难题。
今天这一讲,我们不说抗癌药,而是来谈谈癌症早筛的发展。
众所周知,癌症防治的关键在于“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WHO曾指出,全球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咱们以中国癌症死亡率第一的肺癌为例,按照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对肺癌的四类分期,最早期的(IA 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期可以高达92%,I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最差也在75%以上;而对于中晚期的肺癌患者,II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3%-36%,临床上最晚期(IVB 期)的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几乎为0。
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在癌症最早期,甚至在还没有开始癌变的时候,就通过早筛发现可能的病灶,从而尽早开始治疗,治愈的希望还是非常可观的。
传统早筛技术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医学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等。以肺癌早筛为例,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全球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肺癌筛查手段,加上几个肿瘤标志物,灵敏度超过90%,而且价格便宜,通常只要几百块钱,大小医院都能做。
但是传统的肿瘤筛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数量较多,但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都不够理想容易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影像学检查只能发现直径1 cm以上的肿瘤病灶,发现时基本到了中晚期 ;内镜检查,比如胃镜、肠镜,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大家的抵触情绪比较高,往往不愿意定期做检查,很多时候也就错过了发现和治疗癌症的最佳时机。
因此,尽管癌症早筛对癌症治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但迫于种种现实因素,癌症早期检出率非常低。
于是,科学家开始想办法改进提升早筛技术。这就让液体活检,这个近些年逐渐成熟的技术走上了舞台。
所谓液体活检,是以血液等非固态生物组织为标本进行取样并分析的体外诊断技术。液体以血液为主,也包括粪便、尿液、唾液以及其他体液样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对癌症早筛检测手段的评估,主要是两个关键性指标: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性(specificity)。灵敏度是指在整体检测人群中正确识别阳性患者的比例,而特异性表征的是正确识别阴性患者的能力,即检测认为的阳性患者中真正阳性患者的比例。如果没有癌症的患者被检测认为是癌症阳性患者,这些患者即为假阳性患者。
我们以结直肠癌为例子,来比较一下传统筛查和液体活检。传统筛查结直肠癌的方法里,结肠镜检查最为有效,但结肠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筛查,除了检查前一天要服用泻药排空肠道之外,检查本身要么需要承担麻醉风险,要么就需要忍受痛苦和不适。这无疑给定期筛查结直肠癌增加了阻碍。
而通过液体活检来进行结直肠癌的早筛技术已经成熟,例如GuardantHealth研发的LUNAR-2敏感性为90%,特异性96.6%;鹍远基因检测结直肠癌早期腺癌的灵敏度>95%、进展期腺瘤>90%;燃石医学泛癌早筛对所有阶段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总体敏感性为89%。可以看出,液体活检早筛检测在灵敏度、特异性上都有一定提升,且能够减轻被检查者的痛苦,优势明显,未来有望成为传统结直肠癌筛查技术的有效补充手段。
由上可以看出,液体活检早筛相比传统检测具有患者痛苦小、可实现早期及极早期筛查、可实现多癌种同步覆盖、可重复取样实现高频监测等诸多优势。
看完这一期,大家是不是感觉以液体活检为代表的早筛技术很神奇,优势大大,那么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讨论癌症早筛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