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髓海”指:脑。
2.“血府”指:脉。
3.肺在体为:皮。
4.肝在体为:筋。
5.肾在体为:骨。
6.心在体为:脉。
7.心在志为:喜。
8.肾在志为:恐。
9.肝在志为:怒。
10.脾在志为:思。
11.脾的华为:唇。
12.肾的华为:发。
13.心的华为:面。
14.肝的华为:爪。
15.肝在窍为:目。
16.肾在窍为:耳。
17.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18.与血液运行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19.精血转化依靠气的:气化作用。
2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21.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清气。
22.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元气。
23.脉内的气是指:营气。
24.脉外之气是指:卫气。
25.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26.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
27.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宗气。
28.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
29.生化血液的气是:营气。
30.推动心脏搏动的气是:宗气。
31.贯心脉的气是:宗气。
32.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元气。
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
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
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
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
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
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39.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
40.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足厥阴肝经。
41.足三阳经的走向是:从头走足。
42.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走头。
43.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
44.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5.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46.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47.起于中焦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8.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49.别络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50.经别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51.冲脉的功能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52.跷脉的功能是: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53.太阳经病可见:头项痛。
54.厥阴经病可见:巅顶痛。
55.“十二经脉之海”是指:冲脉。
56.约束纵行诸经的是:带脉。
57.“阳脉之海”是:督脉。
58.“阴脉之海”是:任脉。
59.最易导致“行痹”的邪气是:风邪。
60.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湿邪。
61.火热之邪致病可见:狂躁妄动。
62.湿邪致病可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
63.其性凝滞者为:寒邪。
64.其性粘滞者为:湿邪。
65.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湿邪。
66.最易伤肺的邪气是:燥邪。
67.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伤阳气。
68.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易于伤肺。
69.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开泄。
70.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凝滞。
71.其性收引的邪气是:寒邪。
72.其性升散的邪气是:暑邪。
73.易袭阴位的邪气是:湿邪。
74.易袭阳位的邪气是:风邪。
75.情志为病,过喜则:气缓。
76.情志为病,过悲则:气消。
77.过度悲伤可引起: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
78.暴喜可引起: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79.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可导致:肾盛乘心。
80.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辛可导致:肺盛乘肝。
81.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劳神过度。
82.可损伤脾胃的因素是:过饱。
83.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邪气。
84.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是:正气不足。
85.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虚实夹杂证。
86.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实证。
87.正气不足,邪气已尽,所形成的是:虚证。
88.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是:真实假虚证。
89.阴盛格阳证属于:真寒假热证。
90.阳盛格阴证属于:真热假寒证。
91.阳虚则寒出现:虚寒证。
92.阳胜则热出现:实热证。
93.阴虚则热可引起:虚热证。
94.阴胜则寒可引起:实寒证。
95.外感寒邪的病机是:阴偏胜。
96.过食生冷的病机是:阴偏胜。
97.邪热内盛可出现:阳盛格阴。
98.阴寒内盛可出现:阴胜则寒。
99.“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阴邪为病,阳气受损。
100.“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阳热亢盛,阴液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