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服装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比较多;日本现在的服装产业正处于低谷,但是修鞋补衣服之类的铺子,生意却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美国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然而好莱坞的电影业却乘势腾飞,热闹非凡,尤其是场面火爆的歌舞片大受欢迎,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也让美国人在秀兰邓波儿等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的歌声舞蹈中暂时忘却痛苦。
以上这些都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会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
金融危机的寒流,并不会让所有的行业都陷入低迷的境遇,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口红效应”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所以,危机到来的时候,商家所要做的就是打造危机下的口红商品,只要人人都努力了,都在想方设法地卖出自己的那支“口红”,“口红效应”就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要想利用“口红效应”来拉动销售,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同样花几十元钱,比起喝咖啡和坐出租车来,还是看电影更有吸引力,可以带来两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持续满足感。危机时期令人绝望的境况,让人们黯然神伤,信心与快乐成为最稀缺的商品。而此时,文化娱乐产业将成为“口红效应”中的获益者。
其次,商品本身的价格要相对低廉。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人们的收入会较之以前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从而导致对消费品的购买力也会下降。对于大型投资或者奢侈品的购买在这一阶段不会赢得消费者青睐,反倒是一些价格低廉的商品,在此时会迎来销售的“春天”。
再次,商家要适当引导消费者,带动间接消费的欲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却成为了好莱坞腾飞的关键时期。在经济最黑暗的1929年,美国各大媒体就纷纷开辟专版,向公众推荐适合危机时期观看的疗伤影片。而且,不仅如此,好莱坞还就着这种经济不景气的现状,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每张门票售价10美元,引来了众多观众的捧场。1930年的梅兰芳远渡重洋,在纽约唱响他的《汾河湾》,大萧条中的美国人一边在街上排队领救济面包,一边疯狂抢购他的戏票,5美元的票价被炒到十五六美元,创下萧条年代百老汇的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