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总会给人一丝难以名状的历史沧桑感。虽然它作为帝国的首都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并非像长安洛阳那样承载着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时刻。但是,近代历史的风起云涌,则将这座城市勾勒的更为鲜明、更为立体。我们游走在这座城市中,总是能看到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就在同一个地点,不同的时间,曾经发生的与现在经历的,叠加在了一切。
这天下午,我无意间路过板厂胡同。胡同的入口挂着一块铜制的牌子,写着这条胡同的历史沿革。虽然北京的大多数胡同早已面目全非,但历史的痕迹还是清晰可见。在简介中,我看到这里的某一座院落曾属于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关于他,承载着近代中国第一次被敌军攻入首都的历史。
当英法联军的战船开到天津的时候,曾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也已经蓄势待发。面对欧洲人的枪炮,僧格林沁的耀武扬威显得不可一世。他指挥着三千蒙古铁骑,与联军展开了一场正面的交锋。如果是几百年前,僧格林沁的骑兵毫无疑问的可以消灭欧洲任何一座城市。但是现在,僧格林沁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落后的农业文明与现代军事文明的冲突。自己率领的血肉之躯在欧洲枪林弹雨下,真的可以说是不堪一击。硝烟散尽后,英法联军无一人伤亡,而蒙古铁骑只剩下几匹战马和几个士兵。僧格林奇本人被属下保护着撤出了战场,他本人的坐骑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虽然僧格林奇重新在通州组织起了军队,但英法联军还是势如破竹的攻入了北京。咸丰皇帝要御驾亲征,但大臣们也知道皇上不过是动动嘴皮子而已,木兰秋闱才是这个帝国最后的遮羞布。
于是,英法联军误打误撞的到达了圆明园,并将这座从康熙皇帝开始经营的万园之园劫掠一空并付之一炬。而中华帝国也开始正式进入了五千年来最为艰辛的历史阶段。
今天,板厂胡同里曾经奢华的王府早已不复存在,但僧格林沁曾经踌躇满志而最后失意落然的脚步,仍然徘徊在这条胡同的叠加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