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卫明,1976年生,湖北省天门市人,现居北京。
本科就读于大连水产学院(现大连海洋大学),后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攻读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
2010年创办北京百泰富水产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创办北京美丽星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当选中囯渔协水产动保分会副会长,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在简书等自媒体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四百余篇,计约四十余万字。
拟出版散文集人生三步曲:《行者无疆》、《勇者无畏》、《智者不惑》
(一)
如果说,我真有隐而不宣的秘密,
那便是:文学,是我一生的相好。
她对我只是一味的给予,从不向我索取;
她陪伴我,塑造我,滋养我,提升我,我懂她的厚爱与深情。
忧伤愁苦时,是她抚慰我的心灵;
欢欣雀跃时,是她释放我的豪情。
平和淡然时,是她梳理我的情绪。
可否这样说,邂逅文学,开启一生的奇缘,是我生命旅程中青少年阶段最美好的际遇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于文学的情愫,应该是始于初一。引起兴趣,让我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而对文学渐生爱意的,最初是徐志摩、泰戈尔、闻一多、戴望舒、郑振铎、郭沫若、卞之琳、冰心等人的诗歌和散文。他们这些人每一个的代表诗作,至今我仍记忆深刻,仍能背诵一些。《再别康桥》,《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死水》、《雨巷》、……,至今仍让我铭记于心,时常咀嚼,回味无穷。
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初,我对于古今中外诗歌(文学)的喜爱,是在我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对其产生的无法言喻的朦胧懵懂的爱。
那时年幼无知的我,说不出她的好,说不清她的妙,但就是课余学后,倾心于她,愿手捧一本诗歌或散文名作,沉浸其中,置身世外。
在我的中学时代,有一件当时令我震撼,至今思来尚觉庆幸的事。
许是春季学期的一日,放学后一名我的同学,父亲同事-中学语文老师的小孩,领我去他家中玩耍。
进到他父亲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墙上码满书柜子的文学书籍,诸如《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这令我这个在农村里长至十二三岁,从未见过任何世面的傻小子,内心暗自惊叹艳羡不已!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念头,就是,今后我能不能从同学家,把这些书借回去看一看。后来,还有去看别的同学家,其父也是教语文的老师,也一而再,再而三的领略过文学书籍,收藏颇丰的场景。
我上初一的时候,教我语文的,是刚从师范毕业,长我们六七岁,年仅十八九的一位女老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语文月考开卷之前,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的我,狂妄自大的我,对语文老师口出狂言,狂言“语文不用考,考,我也是第一”,后来年岁稍长后,每忆及此事,我从脖子到双颊,总是不自觉地滚烫。
那次月考,作文题目为“春”,我刚刚写了一个自以为不错的开头,瞟了一眼同桌,发现竟被他一字不落的全抄了去。不过,作文往下的发展,同学估计是再也无法抄袭去了,考试过后,我的作文作为全班范文,朗诵给同学们听,也正如我狂言的一样,确实我考了第一。
现在想起这些个尚未彻底忘却的求学趣事,不禁独自失笑几声。多么美妙的少年时光!
这几则旧事,确是不经意间在记忆深处沉渣泛起,也就顺手记于此处,全当插曲。
古今中外,长篇小说,在我年少的小学中学阶段,我是看的很少的,一是便宜涉猎的书藉资源有限,二是课前课后,忙于学习各门功课,实在时间绝不充裕。
至今思来,自己对于长篇名著阅读太少,依然引为憾事。
(二)
确切地,我早已无从知晓自己是哪一天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第一首诗或者第一篇散文,但近三四年来,我却很自觉的有所思便有所记了,这其中的缘由,得从我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说起。
不记得确切的是哪一年,我春节回家,与家人团聚。父母兄弟一家人坐在一起闲聊,不经意间谈及家族先辈的往事时,我发现,我们这个江汉平原上知名的武术世家,祖上几代人的奋斗艰辛与光荣,只能凭借父母和村民邻居的道听途说和讲述,从中捕捉支离破碎,一星半点的信息,而根本无文字的记载可考。这对于渴望去了解先辈们的艰难世事和人生经历的我来讲,是莫大的无法弥补的缺憾。由此我想到,一个家族的历史传承,应该用文字加以记录,以利后人在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时候,有些书面形式的凭据。
一个家族当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囯家,更是如此。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就是有赖于史上一代代那些如椽巨笔的接续详细记载,才使得我们炎黄子孙从数千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从汲取丰富的营养,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尊心,生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拥有无可比拟的民族自信心!
我出生到人世,我的亲爷爷亲奶奶,早已过世多年,我从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甚至连他们的一张照片,都没有见过。而我同村的小伙伴们,他们都有陪伴且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隔代之亲的关心与呵护,于我是缺失的,这种祖孙的亲爱与温暖,我只能凭想象去感受。
再说说我吧,我是中年才得子得女。
我已过人生不惑之年,方才承蒙老天眷顾,先得一宝贝女儿,继得一宝贝儿子,终凑成人生一个“好”字。
俟至中年,人生方才做到堪称完美的儿女双全,这之前的种种心酸经历和这之后的种种幸福感受,两相对比,让我品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唯有经历过,方才懂得。此言不虚。为此,较以前我对生活抱有更加强烈的感恩之情。感恩生活,感恩命运,感恩世界。
我尽我所能,善待出现在我生命中每一个人,更善待我的家人和我的孩子。
我对孩子的无尽柔情、万般疼爱,由心灵深处萌发岀来。为此,我尤其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时常我想,我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我该给他们怎样的影响,我该让他们传承怎样的精神,他们才能长成我期望的模样。
我不希望他们在将来,对于他们的父亲,认知是模糊的,是肤浅的,甚至是陌生的。我希望将来在他们能够读书识字之后,能够通过文字去了解认识我-他们的父亲,经历过怎样的人生轨迹、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爸爸,由此来更好地传承某种精神。
孩子们都会有成年的那一天。我在想,在孩子们成年的那一天,举办成年之礼的时候,我这个口口声声说爱他们的父亲,该送给他们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能代表我的心意,对他们来讲又是最珍贵的礼物。
豪宅,不!豪车,不!
这在我看来,都不是最能代表我的心意而又最珍贵的礼物。什么才是最完美最珍贵的礼物呢?我想,除了我凝聚人生几十年的阅历感悟而写成的书,作为成年礼,送与他们,是最合适不过的,别无他选。
我的先辈,因为缺乏记载他们事迹的文字,造成他们与我的隔膜,继而造成我的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缺憾,我不希望继续传导我的孩子们。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将来,如果有多多了解他们父辈的愿望时,可以很方便找到具有这种参考价值的文字—而这便是我创作中的书,计划将来作为成年礼送给他们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和初衷,我的写作便增添了一份强劲的动力。
(三)
坦率地讲,我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在我拟出版的散文集《行者无疆》的自序中,我写到,“无须过谦而隐瞒或说谎的是,阅读,持之不懈、随心所欲的有深度的高质量的阅读,确实是我的爱好,我的习惯。从我的中学时代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步入社会二十二年后的今天,期间三十余年,我从未放弃过广泛的阅读,从广泛的阅读中,自己的身心,得到无尽的滋养。我的近万册藏书中,除却一般通俗的文学作品之外,较艰涩而颇具思想性的学术研究名著,亦不在少数。
大学,我本学农。而研究生,我又跨界考上了经济学硕士。除却阅读我的农学、经济学专业书籍之外,中外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美学、传统国学之经史子集,我都来者不拒,读来饶有兴致,管它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广泛的阅读,是我写作的基础。在持之以恒的自以为高质量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我又从太多太多的前贤先哲的谆谆教诲中得到启迪,告诉自己,应当把写作坚持下去。
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一文中谈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言,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北宋理学名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些往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多多少少在我的心里,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起了一些作用。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虽生性愚钝,明知不可能达到象先贤的高度,但是,我可以向他们学习。
近几年来,我开始涉猎一些文学史、文学评论、文学鉴赏类的书籍,从理论上也稍微明白一些,我为何痴迷文学的道理了。
正如台湾当红作家蒋勋诚言,
“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
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
因为里面太柔软、太怕受伤
而只有“美”才会让它不防御
让它放下戒备心,让它打开
......
文学,就是这样的美。”
文学之美,博大精深,妙不可言,岂可一言以蔽之?
虽然文学之美,难以详尽描述。事虽难,但总有为之。比如,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例,有人总结出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美:表现之美、音乐之美、朴实之美、意境之美、爱情之美。
又如,被誉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起源的《楚辞》,世人公认其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我国文学艺术史的瑰宝,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木形式的两美合一获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著名学者袁行霈以楚辞之代表屈原为例,论及屈原的人格美表现: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论及楚辞之瑰奇雄伟之美、绚丽璀璨之美、流动回旋之美、微婉隐约之美,可谓一家之言。
无论何种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剧作,都给我带来难以尽说、难以明说的美之享受。
三十余年的阅读学习,三十余年的浸淫熏陶其中,我自己能够感觉到,从中我受益匪浅。
(四)
站在宇宙进化的无尽长河中,去看,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一丝阳光、一缕清风,都是宇宙间莫大的奇迹,更何况拥有生命、拥有理性、拥有智慧的人类。我们自己,更是伟大的奇迹。
应该发岀一点光,应该发出一点热,才对得起我们,这宇宙的奇迹。
所以,我不想人生虚度,象鸟儿飞过天空,却留不下痕迹。我想用文字去记载,我平凡的生活。生活不曾亏待我,我感恩生活。
能读懂生活的秘语,开启心灵的自我对话,
又何尝不是一件我乐意为之的美好的事呢?
上述的种种,许是我之所以热爱写作、坚持写作的部分理由,而不是全部理由。
长期坚持不懈的广泛的阅读,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是历经漫长岁月的无情检验而流传下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我都尽我所能,能收之便收之,能阅之则阅之,确实,这三十余年的从未间断的阅读,带给我身与心,由内而外,很大的改变。
可以戏说一句:
我还是我,我已不是我。
阅读与写作,于我,仿佛蜂之采花与酿蜜。
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好比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花园,而我,徜徉在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仿佛一只小蜜蜂,尽情地吮吸花蕊中的精华。纵使我可能是笨拙的还有一点惰性的小蜜蜂,但毕竟在花丛中呆久了、采够了,回到蜂巢,多少也可以产出一点东西。也许,这产出来的东西,算不上佳品极品,但毕竟,它也是我辛勤汗水的结晶,我当是敝帚自珍的。我知道,这些付诸笔端的文字,是我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笔写我心,我心有所思。我不奢望它在别人看来能有多好,但我保证它绝对的醇与真。
阅读与写作,须臾不可分。
阅读,给我以心灵的滋养,让我从中学会如何去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如何去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如何去追寻人世间的真善美。阅读,给了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善于感知美的心灵。
写作,又让我去随时记录生活之中,随处可见,无处不在的真善美。通过我的写作,又去传播—且不去管能有多大范围,真善美。
所以,有那么一些,尽管为数不多的读者和粉丝,他们坦承,他们喜欢我的文字,他们从阅读我为数亦不多的文章中,感知到温暖,受到启发鼓舞,焕发出力量。
人生的乐事,总共加起来,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确实从阅读和写作中,得到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至今,我确实没有在什么正规纸质文学刊物上发表什么所谓的代表作,虽然也有为人称道且建议发表在公开发行刊物上的文章,但,我多少有些自知之明,揽镜自照,扪心自问,觉得写的也算不上好,所以,投到刊物上去发表的动力与信心,也就显得不那么足、不那么大了。
唉,关于这,好有一比。
我好比一只老母鸡,吃了五谷杂粮,下蛋是我的生理需求,是我的本份,至于是来不及了下在荒郊野外的草丛里还是下在主人家的鸡窝里,至于是路过的旁人还是圈养我的主人捡去,便不是由我说了算的事。
但是,这次,有缘有幸,邂逅青年作家网,结识青年作家网的汪老师,相信以后,我日后所写的陋文,又多了一个可以发表的不错的园地。
幸甚至哉!
仿佛流浪的人,一下子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邂逅青年作家网,我为之欢欣,为之鼓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作—我更愿称之为练笔,这条道,无论其有多曲折,多坎坷,我都会坚持走下去。
不为别的,只为爱,你懂的。
—张卫明,记于北京寓所,2020.12.10
修改补充于2020.12.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