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落山风》是台湾一部很老的电影,拍摄于80年代。最初注意到这部片子的时候仅仅是因为它的编剧是吴念真先生。耐着性子看下去,却惊喜的发现了这部作品中蕴含的一层又一层的美感。
一个到尼姑庵读书的少年郎,一个被婆家赶出门的到佛门清修的妇人。两两相遇,便是这个故事的引子。
2. 因为并没有看过原著,但看完内地版本的"落山风"和吴念真先生编剧的"落山风"之后,显而易见,吴念真先生创作的似乎更贴近主题。值得一 提的是吴念真先生笔下丰富的创作语言,剧本台词以及场面和故事结构的选择。
3. 山路上,一辆轿车远远的开过来。车内的收音机里播放着台湾新闻,奶奶拉着文祥的手充满了不舍。手上的戒指以及和司机偶尔的交谈交代了人物的背景,身份和简单的人物关系。
但内地版的开头则不同,冰冷的医院,特写的手术镜头,转而写到家里,这一个视角从男主人公的父亲和奶奶的"争执"写起。
不同的开头可以给影片不同的定位。但落下去的第一笔却是整个故事的种子。
相较于内地版的直接呈现人物矛盾不同,吴念真先生的一层一层揭露整个故事,呈现人物情感发展的历程。最后再扣到影片主题。
4.就人物身份展示这一部分。"文祥"从行李箱里掏出时下流行的音乐磁带,拿出咖啡。摆出和女友的照片。这一个镜头,已经进一步勾勒出人物的身份,情趣和爱好。而内地版本的则不同,"文祥"生气的拿出奶粉盒子,"我都这么大了,还以为我是小孩子吗?"比起有声的台词,吴念真先生笔下的"文祥"似乎更有说服力。
5.除了人物塑造部分,还有就是整个场景的把握和美感,以及大量的道具语言。
"文祥"去晒衣服,恰巧碰到素碧。他直接把衣服晾在绳上,但素碧看到,仅仅是帮他把裤子的口袋翻过来,素碧仅有的一句"这样子比较容易干"。已经在人物身份塑造上更进一步。一个缺乏生活常识,只知读书的富家子弟,一个善解人意,有生活阅历的妇人。
山风起,吹着绳上的衣服,有被单,衬衫,裤子等等。文祥看到绳上被风吹起的内衣。也揭示了他最初的内心活动。
6.山里的生活很美,尼姑们扎扫帚,从佛堂经过……择菜打瞌睡的还俗人。昏昏欲睡的猫。在山里跑步,锻炼的文祥。比起这样的基调,内地版的则充满了视觉语言上的缺乏。
7.素碧在锅里煎鸡蛋特写镜头,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美感。"山里生活艰苦,师傅怕你营养跟不上……"一个白色的瓷碟里盛着两枚又黄又嫩的煎蛋。一方面交代了人物之间更深的情感关系。一方面透过视觉语言传达出影片的美感和质地。
8.在台词上,帮忙打扫卫生的阿姨偷喝文祥的咖啡。"要死了,比药还苦"。文祥看到后,阿姨有些慌张。"这是什么?比药还苦""coffee",咖啡,我来帮你冲,加上奶精和糖才好喝。""还是苦啊"阿姨说。影片中,最开始文祥和阿姨的对话,其实暗含了整个故事的结果。因为他跟素碧的偶遇,就是即使加了奶精和糖的咖啡,再甜蜜的调剂最终都掩饰不了苦的本质。
9.在道具选择和其他视觉语言呈现部分。"这么高,你也赶上来偷腥"。素碧点火烧饭,手里的火柴却掉进水里。猫是故事里的一个小道具,用它,却呈现了彼时的人物状态和不宜直接表达的主题。
10.影片还有一个特别的部分,就是文祥回到山下的家,他和奶奶参加的那一场盛大的拜妈祖活动。奶奶好不容易挤到妈祖面前"保佑我孙子文祥取得好成绩"然后,一回头,却是偷偷随着人潮跑掉的文祥。拜妈祖的人群有十里长街那么壮阔,奶奶却在人群里再也找不到他。
11.影片结尾部分,素碧和其他尼姑在山上收丝瓜,瓜棚下,素碧用剪刀剪了瓜蔓,把一只丝瓜放进篮子里。前夫来找他,仅仅是这一部分视觉语言,已经为后来的情节铺垫做了准备。
"跟我回家"
"我现在还不想走"
"我不怪你"
"有了孩子之后我以为是我和你的"
前夫蹲下身去抱着素碧的肚子。深情的抱着。
"我已经拿掉了"
"他知道吗?"
"他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文祥躲在山后,清楚地听到了一切。冲动之下一路奔跑。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钉这些木桩做什么"
"落山风大的时候一头牛都可以被吹下山"。
而影片的结尾,是被吹下山的文祥,是双手合十对佛祖充满了敬畏的素碧。
12."心是福田,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落山风》里的一句台词。
影片结尾部分,前来探望素碧的前夫,在山上和尼姑们采收丝瓜的素碧。在山中修路的山人。这一切的场景铺垫和选择,大概只想告诉我们"爱,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