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要赶到客户那边开会,随手打开滴滴叫了快车。直到上车后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眼疾手快的按照「默认设定」选择了「拼车模式」。
十点钟的广渠门外依然很拥堵,坐上车好不容易挪行了300米,师傅的滴滴上冒出来一个拼车成功的提醒,需要前方掉头接另外一个乘客。挪行、掉头、变道、挪行,花了8分钟把第二位乘客接上车。好不容易又挪行到了我上车的地方,墨菲定律再次生效,又有一位拼车成功的提醒,依然需要前方掉头到上一位乘客的位置去接人。
就这样,在500米长的路上来回花了20多分钟。拼车乘客开始抱怨,滴滴师傅一脸的无奈,拼车的始作俑者我也开始急躁。
我无法抱怨其他人,因为这是我自己一开始犯下的错。那么大的「确认拼车」的按钮,嘲笑着愚蠢的智商。
中午跟朋友聊起来这个经历,结果发现原来我不是个例。
最开始也搞错了,还好不怎么赶时间,就当体验了。后来每次叫车的时候,我都会很认真的去点不拼车的按钮。
产品中经常会有些「默认设定」,来推荐用户使用某种设置,减少用户的操作。比如简书默认的打赏金额是2块钱,产品注册时候默认勾选「同意使用条款」和下次自动登录。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用户的最优方案,用户一般也不会去�更改「默认选项」,「更改动作」对是需要二次思考和操作,是有成本的。
另外一种情况,「默认设定」是希望用户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做某些动作,比如弹出「到APP Store给产品点评」对话框里默认的选项是「Yes」,用户账户升级时的套餐选择默认的是高级版,页面设计完成后默认的是「分享到朋友圈」等等。懒于二次思考的用户一般也是按着产品的引导去做的,哪怕没有,也充分引起了�用户的�注意。
滴滴APP中叫快车默认的是拼车模式,我�可以想象出背后的设计缘由:最近快车数量减少了,推荐拼车模式,可以增加�整体运力水平,降低用户等待时间,还可以帮用户省钱等等。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拼车模式是用户的第一选择吗?
No!路上这么堵接个拼车的多浪费时间,需要私密的空间,坐的更舒服宽敞一点。大多数的用户都需要二次的点击去修改这个「默认设定」,并且也大概率的误导像我这种「没脑子,手又快」的用户。
默认拼车模式的设定「教育」了我,下次要长脑子,也毁了一上午的好心情。
�大多数的产品设计中也有类似的「默认设定」,我们金数据也不例外。但我们是否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些设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吗?我们是否毁了他们的好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