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们一起| 走在路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儿子发来微信说,原本习惯了过马路时让车先行。可是今天,行至马路中间总是车在让他,并且车都没有摁过喇叭,杭州市民的素质真高。

马路上车让人,没有刺耳的喇叭声--这是我们在台湾时常常谈到的话题,如今发现杭州也是这样,真好!太原还是有差距的,常常听到喇叭声此起彼落。

走在路上,看景也看人,看过去也看现在,诱惑人们一次次出行的,只因为“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们去远方都只是为了寻找那一份诗情吗?

有一种关于旅行的说法:从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事实上呢?真的是这样吗?

我喜欢走在路上的感觉,喜欢偶尔与路边的人们闲聊两句。有时候是问路,有时候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语,对方说话的语气态度常常会断章取义认为那就是地方特色。

在台湾时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那些晨练的人们,路边匆匆赶路的人们,总是以一种友好的语气来回答我的问询。这份友好不是人为刻意能创造的,应该是一种地域文化吧。

然而不幸的是,做为国内第一大都市的上海给我的印象是最差的。四年前曾在上海呆过十多天,曾有数次问路的情形,而遇到的境况大概有以下这种:行色匆匆的样子,语气也是很匆忙地说“不好意思,不太清楚”;一口外地口音,面无表情地告诉我他不知道;而在我想要去世博会中国馆参观的时候,竟然得到的答案是“那地方我们上海人才不去了,不知道”......更为不幸的是这样的回答不止一次。也许,这里的人们太忙了?压力太大了?或者麻木了?或者不屑于回答像我这样无聊的人?尽管我一次一次刻意改进自己问话的方式,但得到想要的答案还是挺难,甚至只是想要的那种交流的态度都是不容易的。(如实表达,没有想要抨击上海的意思)

每次旅行,我都愿意坐当地的公交车,车里的所见所闻也可以反应一个地方的文化素养。这种素养不是拉几个名人开发几个景点就能提高的,而是那些无意之间流露的语气。去年正月在南昌时,公交车上挺挤的,旁边的两个女生似乎是久不见面的朋友偶遇,谈论工作也谈论孩子,也谈起老公和婆婆,约四十分钟的路程,给我的印象是二流城市的交通里一流城市人的素养,我愿意用这份好的片面来评价一个城市,清楚地记得那是我从青去谱去八一南昌纪念馆的路上。

走在路上,看人也看山看水,景点的山和水已经被大量地融入了设计者的思想,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不虚此行,使人和自然更多了契合,缺陷是让人的思维不自觉地跟着那些被过度挖掘的人文去走,少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景点太过拥挤的人使想找个空档拍照已属不易,大脑又怎能有空间储存自己的想像呢。

因此,我总喜欢去人少的地方,就像武汉的古琴台,虽然这里也被习惯地加入了很多名人之笔甚至堆积政客的痕迹,所幸,我去时游人不多,给我充足的空间去择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试着去想像它本来的样子。

走在路上,有累,也有诗情。然后,带着这份积累的诗情去滋润自己的内心,当自己的内心也能诗情满满的时候,生活里的丝丝苟且也会被染上诗的色彩.,这样,不管在眼前,还是远方,便都不会呆腻,都可以是诗意人生了。

《2017,我们一起》《这次征文的链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养护知识 使用之前请先用干布擦拭; 保持干燥,霉雨季节过后,背面朝阳晾晒一下; 清洁、保养、利用食用白醋加温水扭干...
    春泥村雨阅读 206评论 0 0
  • 悲伤总是源于爱和缺失。 小芳告诉我她已经怀孕四周,她说她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告诉我,就像她拍了婚纱照...
    思接千载阅读 269评论 0 0
  • 原创 2017-3-8 黑茶香韵 我是日记星球星宝宝163号。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三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原创日...
    郭治文阅读 267评论 4 5
  • 几个月前,我开始践行战隼老师倡导的100天行动,坚持早起100天,感觉良好,对2017年的工作和生活重拾了信心。 ...
    酱油不打酱油阅读 465评论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