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思维,是“一个人用自己全部的通感,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整个人沉溺于思维对象的状态。”这不仅要求了通感,还要求了热情和智慧,要求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皆在思维对象上,是否可以理解为“忘我”?还是“如我”?
目前我会将具象化的画面感和具象思维混淆,突然想起一年暑假,在家读到《江雪》那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时之间那种天地间的肃杀孤寂让我禁不住流泪了。在盛夏之时,仿佛被抽离真实世界,我不是独钓的那位,而是目睹这一切的生灵,或是天地本身。那一瞬间,这首诗在我心里才是真正活了起来。
在人的关系中,想做到具象思维,首先要真正认可接纳对方是个活生生的人吧。上周有天老妈迁怒于我,说了两句,我还没有反应,小娃儿就立刻尖叫起来:“啊,婆婆凶不凶啊!”俺娘说:“我又没说你,我在说你妈。”小家伙还是很激动:“不许说我妈妈!啊!”尖叫了好几声。我突然之间将自己带入,仿佛看到自己小时候面对长辈的愤怒的情绪,那是一种恐惧,于是抱着小家伙问她是不是婆婆生气让你感到害怕,所以用尖叫来保护自己?小娃立刻就安静的点点头,随后平静下来。这个经历离具象思维肯定有距离,只能说是将自己带入的体验,先尝试对最在乎的人全身心的投入感知,或许可以触碰到门道。
以上两个经历,一是“忘我”,一是“如我”,算是自己全部精神感知思维对象的一点体验。
关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先说说思维内容的兼容“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先假设这句话的正确为前提,然后看为什么这么说?如果可以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说明此人不会太钻牛角尖,懂得每条真理都有其适用的界限,可以理解接受不同的思想所产生的根源,并且能够体会持有某一思想的人群的特点。拥有这样能力的人,智力自然不会平庸。而且不影响其行事,说明此人有自己的原则,“叩其两端而执其中”,通过对不同甚至相反思想的容纳,而对自己的思维路径进行调整,使行事更符合具体时间空间的“中道”,如此之人,怎能不智?并且这样的人,对于自己思维方式的修正提升往往积极主动,因为知道不足,承认差异,才更会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原有的框架,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