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书集》在今日完成累计50万字的推送。
这篇文章类似《短书集》的自述平生的简史,按照PDCA的工业标准,到了某一个阶段,需要回头看看。《短书集》的历史有必要阐述一下,也为这个无意中从事的工作逐步构建出一个微小世界做一篇阶段性传记。
《短书集》是因阅读而起的。而且越往下写难度越大。我希望在后续的书写和叙述中依然可以保持强劲的掌控能力和预知能力。不过在这里也可以预告一声。真正的《短书集》集中在GOOGLE上,在那里《短书集》的内容已经超过100万字了。这100万字代表了一个人五年的时光和对周遭世界的观察、思考。那些内容不一定能符合普遍的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不过却尽量保持了一个美的底线。因为我不知道作为公众号《短书集》在何时会消失,但我想告知的缘由是:世界之外仍有世界。
《短书集》是私人阅读记录的集中地,也同时是一部私人阅读笔记的集中地。这些内容在2014年时就已经逐步形成。不过《短书集》作为一个更为具体的内容发源地出现的时间是2015年8月18日。在那之前,《短书集》部分内容的准备是从2014年1月14日开始的(其他平台)。也就是说,《短书集》的微信推送滞后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如果说《短书集》背后的阅读历史积累,准确的说应该是自1997年开始。这些时间长度现在看起来仿佛电光火石般瞬间霎那。
不过很庆幸的是,当初一些无意识的书写积累,现在成为可以直接检索的资料库。也顺着这些资料,阅读和笔记才可以逐步的深入进去。或者说从一个台阶挪到另一个台阶。这条路真的不容易走。
现在可以略微回首一下这条路是怎么走到现在的。以下时间节点记录以GOOGLE上的记录资料及系统时间为准。字数统计以“简书”平台为进度条。
2014年1月14日,《短书集》开始正式发布内容。内容发布在简书平台。
2015年8月18日,《短书集》公众号开始推送内容。内容引自简书平台。
2016年10月26日,《短书集》在简书平台上的内容累计达到30万字。
2017年3月3日,《短书集》在简书平台上的内容累计达到40万字。
2017年6月12日,《短书集》在简书平台上的内容累计达到50万字。
在以上的数据显示中,《短书集》从无到有耗费了将近三年半的时间。GOOGLE上的《短书集》则有六年时间。
《短书集》在2016年10月曾有一篇文章《三十万字铺就的碎石小径》中讲述了在30万字达成时的笔记,那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短书集》的某一个规划蓝图:
节选自《三十万字铺就的碎石小径》(有删减) 2016年10月
在GOOGLE上的《短书集》已经写了五年之久。不过真正属于思考和自己的原始功底还是简书上的这30万字。自2013年8月开始的陆陆续续“写作”开始。到现在才终于有了一点可以看到的成就和时间记录。
能称之为“写作”产生的内容,更像是随手记。在《短书集》最初的内容是记录阅读笔记的形式。我庆幸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阅读这个习惯,这种习惯是我抵抗这个世界不多的方法之一。不过现在我已经不喜欢“抵抗”这个词了。我更喜欢“视野”和“观测”这两个词与阅读做匹配。
在阅读的时间里,往往最初的思考是寻找答案或是解释。这些肤浅的想法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我深知在书中是找不到答案和解释的。即便有,那也是已被我填充过的内容,从阅读到写作是需要等待的。我现在回过头去搜寻多年前的一些文字已经很难找到了,在颠沛各地的生活中,那些文字在当时不过是随手写下又被随手丢弃的废纸。那时渴望被理解的茫然现在已经兑换成为坐在一隅角落里的平静。也就是从那个时间点开始,文字才聚集成形,蜿蜒而来,成为涓涓溪流。
在我的写作中,越来越看重时间和记忆的关系。就像文字在聚集的过程中,有些文字来了又四散而去,有些文字终于找到归宿。那些留下来的文字会在未来很长的岁月中陪伴我。
不过可惜的是,一册厚厚的词典中,我熟悉的文字朋友只有一部分。真是这一部分文字朋友构建了这个个人世界。也正因它们的存在,我描述了我所看到的世界。
在“盲人摸象”的感知中,我能做到的就是把摸到的感知尽量用穷举的方式来描述。尽管我知道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个人力量只有这样多,我所认识的文字也就这么多,唯有这些文字能被我驯服。
写作的状态就像一片树叶在秋天,节气到了,树叶熟了。等待和希望就是树叶经历四季所面对的幸运。当然不能认为只有在秋天才会结束,一片树叶的命运不会在秋天才会昭示它全部的历程,还有一些树叶的历程是在冬天延续,在来年的春天行进,在来年夏季才会臻至繁盛。坐下来写点什么,与这个过程是类似的。
这段历程呀像是一段用碎石铺就的小径,不会是一段让人迷惑乱人眼眸的交叉小径。以有限的文字构建的只是一条平常之路,这条小径唯一的标志就是距离感,它终于在文字及观测中具备了可测量长度的物理属性。当然如果要挖掘小径本身的意义,还需要有时间的概念。
这些不短不长的日子就是这样被记录下来,而且路边树立了仅属一人知道的路标。这些路标可用这样一句话作为谜题:“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哥林多前书)。”
现在重新翻阅这一段话,只会觉得废话太多。但是《短书集》的内容就是从废话和口水中走出来的。以后是不是还是废话和口水,我不知道。
《短书集》在2017年3月3日达到30万字时,曾让我度过了一段非常不好的时光。因为在那时我才体会到“写不出来”和“写不下去”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直到我写下以下这部分内容后,才豁然开朗起来:
致《短书集》的订阅用户 2017年3月
可能每一位订阅用户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短书集》的推送内容充满了晦涩与难懂。思维的跳动中永远都存在“断层”。事实上,这些作为作者的我体会更深。
目前《短书集》的推送已经累计超过四十万字了。这四十万字代表了一个人在三年时光里的探索。这些努力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徒劳无功的。但我还是想把一个尽可能保持“干净”的中文展示给各位。也尽可能把一些美好的事物推送给各位。但我希望大家知道,在我所推介的美好中也包含着“暗黑世界”。这并不矛盾。
在成为一个“内容供应商”之后,首先需要的自己承认就是:这些文字及内容并非是最优秀的。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很可能会陷入自己迷恋的境地。而总会觉得所遇之人皆非淑良。也容易产生自身置于峰顶的幻想之中。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些文字及内容都没有保留和展示的价值了。
现在《短书集》已经轻松迈过了50万字的门槛。随后的路途我不会再去统计这些字数了-----已经不需要了。这50万字的文字内容花费了将近4年的时间才是被我看重的事实。这不但是依赖互联网的便利,也依赖于自我看周遭世界时所思虑之不同。我想总得要留下一点什么吧!这50万字就是自己经历种种阅读之后的痕迹。有了这些文字,我才能说我真的看了那本书。这些文字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四年时间里是如何度过的。至少说明这四年不能说一点意义都无。事皆因人而起,意义也因人而发生。这个道理顺理成章。
对于读书,我想说的是读书首先改变的是人,而不会是命运。人是命运的主体,人若无改变,读再多书命运也不会怜惜人。而作为读书而言,就是让今日的我与昨日的我稍显不同而已。把读书作为工具的人,可能养成的是一个熟练工而已。
对于《短书集》,我想感谢的有两位,一位是显示器先生,从他那里,我学会了为每一篇文字设置一个值得三思的标题。说实话,用一个美好的名字从来不是哗众取宠的事,是品味。个人的。
还有一位是牟森先生。正是他对我说:“瞧!那里还有一个世界”。迄今,他所指引的世界我始终还在边缘行进。不过我对他报以深深的谢意。正如相逢的人终究会相逢。世间事就是这样有趣。
这篇文章还要作为一句使用了四年的签名的全部解释。这句话就是----每天都是训练日。直到现在,这句话依然生效和发生作用。
插画欣赏《鲸群划过天空》经作者@汪雷先生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