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的人看到题目就猜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了,请稍稍按捺,且听分说。
除开三足鼎立的魏蜀吴,三国期间还有诸多势力割据一时,只是历史这张网筛阿筛,就余下三国。有个势力曾称雄北方,魏有荀攸,蜀有法正,吴有周瑜,而这个势力有个军师叫田丰,字元皓。
不解之“袁”
田丰在史书上留下的痕迹大多在袁绍处,早年在韩馥手下抑郁不得志。要说韩馥也是握了一把好牌不会打,手下谋士有田丰、沮授,武将有张郃、鞠义,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袁绍一说有取冀州之心,纷纷化身卧底,田丰还带人杀掉了仅有的几个忠心之人:闵纯,耿武等。投名状已交,而袁绍也听说了田丰的盛名,带着礼物恭敬地上门请田丰出山。田丰想着“王室多难”,答应出山,也是存了匡复之心。
从此田丰划归了袁绍阵营,起初袁绍也说得上明主,听得进建议,与田丰也很是亲密。界桥之战,袁绍被白马义从打得溃败,外围箭如雨下,正是田丰在一旁扶着他想要转到矮墙背后,不是关系好哪敢动手动脚。随后袁绍的作为可能也深深印在了田丰脑海中,把头盔一摔,说“大丈夫该阵前战死,哪有躲进矮墙的道理”命令弓箭手反击,驱赶走了公孙瓒的骑兵。
军略当属一流
张盛评价他“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良是张良,平是陈平,这两位可是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先贤行状》中“丰天姿朅杰,权略多奇”同样是夸赞田丰的能力。
《后汉书》中袁绍要去打许都了,“田丰、荀谌及南阳许攸为谋主”,不是谋士,而是谋主,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这也是对田丰能力的认可。
荀彧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同时,田丰也看到了把天子握在手里的好处,“劝绍迎天子”,其实以那个时间段的军力对比,要是袁绍想争,曹操很可能拱手相让,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袁绍就是那个外宽内忌的袁绍。
袁绍把公孙瓒骗来合谋冀州,说好的对半分,结果袁绍吃独食,两军就打了起来,袁绍开始是节节败退,关键时刻还是田丰,“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也就是说袁绍的冀州少了田丰可能就是个梦而已。
“衣带诏”泄露,曹操忙着去打刘备,田丰看到了机会,劝袁绍进攻许都,这时候也看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了,怎么想着都该抓住天赐良机,可袁绍偏不,借口小儿子生病没心情出征。田丰气得直拿拐杖杵地,看着大好良机就这么溜走。
刘备被曹操在短时间内击败,跑来投奔袁绍,这时候袁绍倒想打许都了,可曹操已经回去坐镇许都,哪有什么机会。田丰也劝袁绍派出游击队捣乱就行,自己安心发展,不出三年就可坐等曹操势力崩溃了,可袁绍一意孤行,匆忙发起了官渡之战。
性情刚烈如火
荀彧说他“刚而犯上”,田丰不失为一个智者,也看得出人们心中所想,但他就是性格刚烈,说话喜欢直来直去,这样性情碰上好领导可以叫诤臣,早年就是“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袁绍也不爱听大实话,自此明珠蒙尘。
田丰在阵营里的处境不佳除了性格原因,还有一个人捣蛋——逢纪。袁绍打败公孙瓒后,田丰肯定要受到重用,逢纪也田丰这性格,眼里容不得沙子,就先下手为强,向袁绍说他坏话“数谗之于绍”,这就让袁绍心理犯起嘀咕,和田丰也不那么亲近了。
这还不算完,官渡之战前,田丰知道这时候打仗讨不了好,认准了这个理儿,怎么都不同意攻打曹操,反复劝谏希望袁绍打消主意,袁绍嫌他扰乱军心就把他关起来了。
官渡吃了败仗以后,袁绍感叹战前只有田丰劝过这仗不能打,十分内疚,这时候逢纪又上场了,他睁着眼说瞎话“田丰听到将军吃败仗了,鼓掌大笑,高兴自己言中了”,袁绍听了还信了,心里就存了杀掉田丰的心思。
这时有人对田丰说“袁绍打了败仗,回来肯定会重用你”,但田丰知道袁绍这性格,外宽内忌,刚愎自用,自己是难逃一死,“今既败矣,吾不望生”。
田丰的军事才能、战略目光毋庸置疑,好好的一个诤臣,“国有诤臣不亡国”,可惜良禽择木而栖,他挑了块朽木。
看官感兴趣的话,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