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四天的时间,他们仿佛爱了一辈子。他们相识于廊桥,也久别于廊桥。在和罗伯特相处的时间里,她感受到了别样的磁性把她紧紧地锁在了罗伯特身上的每一个角落。
弗朗西斯卡是一个有夫之妇,有两个十余岁的孩子,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按理说,这样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很幸福的。而她感受到的却是平淡如水的无聊生活,婚后的生活和她少女时的理想婚姻完全是两个样子。
直到遇到罗伯特,让她又唤起了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和对新鲜生活的追求。
弗朗西斯卡作为有夫之妇,虽然没能抵住诱惑,好在最后理性地选择了回归家庭。那么既然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为什么一开始还是选择了背叛自己的丈夫呢?
《童年之谜》的作者罗尼·索兰通过自己50多年的实战经验,结合了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创作了这本书。它向我们揭示了人的童年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以及本我,自我,超我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生活的选择呢?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情感的越界,是一时兴起还是另有他因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是深刻,他的丈夫和孩子们旅行回来后,他们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吃饭,每个人之间好似隔了层真空膜。各自吃着碗里的饭,想着自己的事,女主原本想说的话,看到他们都低头默默不语,愣是笑了笑,摇了摇头。
就在弗朗西斯卡准备好早餐,放上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女儿却无意中调换了音乐的电台。
我想这大抵是她长期得不到情感释放的原因。从女主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浪漫性主义者,在婚姻里,这个浪漫彻底被打破了。
终日的家庭主妇劳作让她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每天重复性的劳动加之家人们情感的忽视和不理解,让她内心的浪漫之情怀压抑太深,最后导致破土而出,
早在1923年的《自我与本我》中佛洛依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是人格的一个最难接近而又极其原始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其中各种本能冲动都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自我是人格中意识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那个能够进行自我批判的道德控制的部分,与本我处在直接而尖锐的冲突中。
“本我”代表欲望,即人的生存本能,自我是在道德规则的约束下做出的行为,它受制于理性的指引。
张爱玲曾如是说,有些人一生一世都不会彼此认识,相距咫尺却形同陌路;有些人好像命中注定似的,躲也躲不掉。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婚姻还是要建立在尊重,爱情和责任基础之上的。缺失任何一方,可能于任何一方而言都是有个缺口的爱情。
面对感情与责任,你想要的自由一定要超越本我
坐在车里,看着身影渐行渐远的罗伯特,弗朗西斯卡抑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泪。她爱罗伯特,在罗伯特身上她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被理解。
爱情的矛盾和家庭的束缚,她始终未能摆脱。对她来说,这是一种责任。与她的本我满足相比,她更能明白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个漂亮姑娘接受了城市居民的娱乐习惯调查,在回答问题时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全盘托出来了以后发现自己中了商家的圈套,那么为了证明她刚说的实属事实,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买了他们的娱乐消费卡。否则就会被人贴上不诚实,虚荣的标签。
所以她只能买下商家推出的消费卡来证明自己经常去高级场所娱乐,听音乐会,看芭蕾演出等等。
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很常见。
比如说,很多人在答应了对方的请求之后,哪怕自己的事情还没办好,他们也会放下手头的事全全力以赴地完成别人交代的事;
在接受了约稿后,即便自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也会熬夜,利用零散时间交稿。
这是为什么呢?人类有言行一致的偏好,一旦他们在群体的施压下,他们更有可能履行承诺和兑现诺言。
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是不被信任的,如果我们答应了一件事情最后没能交付,我们会坐立难安,这有损我们的自尊心。
在爱情与责任前,我想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没有哪一种自由不是早已暗中标好价码的。
愿你我都能在本我与自我之间幸福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