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上学一回家,总能想起母亲迎上来嘘寒问暖的样子,“冷不冷?饿了吧?想吃啥?我现在做去。”长大后,每次打电话,母亲的第一句话仍然是“冷不冷?吃了吗?”
前两天,下午五点多给母亲发了一条微信,母亲回复的信息仍然是“冷不冷?吃了吗?”也许是听了30多年的话,突然觉得过于客套和絮叨。我没好气地回了两句,“现在人家都穿得厚厚的,能有多冷?再说了我们离得也不远,这个点你吃饭没,就问我吃了吗?”母亲没有说话。
思绪飘飞到儿时的冬月,那时的雪可真厚,洁白晶莹,厚厚的如同面包一般蓬松,脚踩下去,能到膝盖跟前。晚上降雪,夜风吹过,清晨上学时,蜿蜒的山路与山脊浑然一体,让人不辨东西,惟恐一不留神就踩到山边,滑向深沟。那是20多年前了,周六下课后瑞雪骤降,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我虽穿着布鞋,但仍归心似箭,与同学深一脚浅一脚回去家里,鞋子已然湿透,脚也早已冻得冰凉,毫无感觉。刚到门口,母亲早已等我半天了,迎上来拉着我,满面凄容,心疼地说,“冷不冷?饿了吧?”坐在热炕上,裹起大棉被,暖和了许久,脚才感觉到疼,“哇——”地一声就哭出声来。耳畔母亲在诅咒风雪,在埋怨学校,我早已忘却,而嘘寒问暖的那两句话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的老奶奶回忆道,“(汝)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古老而遥远的画面充满温情,勾起了祖孙两代人的伤感的眼泪。如今想来,这画面是何等熟悉,包含了母亲的儿子无尽的爱与温暖,传承了上千年而温情不减。
后来我发现,不光是母亲,亲朋好友见面热情招呼的第一句话,也总是“吃了吗?”有时有些实诚人便不识好歹地来一句“没吃,你管饭吗?”大家都知道这种人不懂规矩,没有教养。实际上,他们口中的“吃了吗”是一种热情的问候,如同“你好”一般。我们中国人传承的古老传统告诉我们,对人要以礼相待,但同时要懂得含蓄有致。如果我问你吃了吗,你以为真的是问你吃了吗?这和吃饭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其实想问你好吗。
当然,我们可以深究一下,为什么不用其他的问候语代替“冷不冷”“吃了吗”呢?主要缘于早期先辈们对于生活的基本要求只存在于温饱和安全需要的阶段,数千年来,国人们挣扎在基本生活保障的边缘,于是耳畔传唱的仍是这古老的歌谣:“冷不冷”“吃了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需求早已超越温饱,开始有更高的追求,就像前几年央视采访时的话题,“你幸福吗?”当然这个问题过于宏大,于是有人用“我姓曾”幽了一默。
如今不在母亲身边,母亲仍然会不定时地问我“吃了吗”,我渐渐也能体会到这背后的温情。大雪纷飞的冬日,没有比这更温暖的关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