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沉迷于语言文字,更不能逞口舌之快,大道不在别处,只在目前,只在每一个当下。且听印竹、印安如是我说~
印竹说
最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于是深深感叹我们的来处与归途……
印安说
现在人们所说的“来处与归途”,其实是哲学的一个永恒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诸家当中,佛家的回答最为深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生命从父母来,是偶然;生命复归于虚空,是必然。
这让我想起一则禅门公案:香严智闲禅师曾在百丈禅师处,后来到沩山禅师这里。有一天,沩山禅师问他:“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你的聪明灵利,并不能代表你真正的智慧,更不能解决生死根本。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是什么?你给我回答一下。”
香严智闲禅师被沩山禅师这一问,茫然无对。
于是他回到寮房,把平日里所看过的经书全部搬出来,从头到尾,一一查找,希望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可是翻了几天也一无所获。在三藏十二部中没有一处回答过“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是什么?”于是,香严禅师感叹道:“画饼终不可充饥。”
他便屡次去方丈室,乞求沩山禅师为他说破,但是,都是遭到了沩山禅师的拒绝。沩山禅师说:“我若说,是我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香严禅师非常失落的把平时所学的所有文字付之一炬,而且愤愤地说:“此生再不学佛法,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得劳逸心神。”
香严智闲禅师辞别了沩山,开始做一个游僧。
后来,他来到了南阳慧忠禅师的地方,留了下来。有一天,他在地里锄草,随意的把一块瓦块抓起来抛出去,恰好瓦块击打在竹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于是急忙朝着沩山处遥拜,并感叹道:“和尚慈悲,恩逾父母。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何有我今日之悟?”
就因这一悟,智闲禅师从此成为一代大禅师,驻锡邓州香严,教化一方,广纳弟子。
这则公案,记得在十几年前,乾老师就让我参过,当时我也是一脸茫然,但因此我对中国的祖师禅有了深入了解的机缘。祖师禅都是要我们离心意识去参,不要沉迷于语言文字,更不能逞口舌之快,大道不在别处,只在目前,只在每一个当下。若能在日用中,念念回光返照,即可与道相应。
如果从这个意义看,孝敬父母也不是停留一些我们该如何如何去做的概念,孝敬父母不在别处,只在每一个当下。如果我们知道了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我们便知道了父母对我们生命的意义。
现在,我也想把这则禅门公案抛给大家:父母未生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知道吗?试道一句来!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