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孩子对我说:"我要不努力都对不起数学老师的温柔。"然后他掰着手指头数着五年的学生生涯中遇到的好老师,吴老师、杨老师、魏老师。是的,这些老师都与我同事过,都是温婉有耐心,能低下身段陪着孩子一起找错误,想尽办法把不会的孩子教会,不让差生掉队,尽职爱生的老师。没有一般教师的颐指气使,高高在上,情绪波动,好发龙威。没想到今天从孩子口中说出又勾起了我的回忆。孩子的成长中能多遇到几位好老师是多么的幸运。
曾读过朱自清的《春晖一月》里的一段:这里的教师与学生,也没有什么界限。在一般学校里,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一无形界限,这是最足减少教育效力的事!学生对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理乱不闻!这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人格”?这里的师生却没有这样情形。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校里只有协治会而没有自治会。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得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
虽然描写的是几十年前的学校,用在今天依然适用。愿每一位老师都能本着初心,捧着师爱走进教室,着眼于眼前的孩子能想到他十年二十年后的发展,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教育他,感化他,影响他。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虽然可能教的不是英才,但要有使之变英才的本领,不放弃一双懵懂的眼神,不歧视"总也学不会"的行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发展,这大约就是教育的良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