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人之间本质的区别在在于认知和思维。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进取型人格者,首先要经常给自己“洗脑”,确保自己脑袋里的各种概念、认知模型、思维模式、价值观都是经过独立思考慎重地放入脑袋中的,因为它们是我们进行决策时的标尺,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准则。如果原则都错了,怎么可能有好结果?
在这方面,我有三个导师:李笑来、成甲、千古刘传。最近学习千古刘传的“认知学习法”,和大家分享第一个模块“知识世界观”的相关概念和我的理解。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一)认知迭代
要明白认知迭代,首先要搞明白认知的概念。
认知:是一种通过思想、经验、感觉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认知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动词,一个技能,就像写作、跳舞、游泳一样的一门“手艺”。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一板一眼地把它描述出来,虽然不可描述,但确实可以做到。就像把一个会游泳的人扔进泳池里,即使多年没有练习,他也不用去思考是要先伸左手还是先蹬右腿,而是自然而然得游起来。
认知也是能够自动化提取的,它是思考层面的肌肉记忆。
以认知为核心的学习,还要区分两个概念:认知优化和认知迭代。
认知优化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就像是骑手,要从普通骑手成为骑手高手,不仅要精进骑车的技能,还要换更好的装备。
而认知迭代则强调不同。就像从骑车变成驾车,并不是要你更好的骑车技能,而是直接换到驾驶汽车的技能。而你的装备也已经不是线性的升级了,而是彻底换血,直接更换操作系统。
在这个隐喻中,认知就是行驶技能,装备就是概念。认知迭代时需要概念的更新,就如同从自行车换到汽车时需要更换装备一样。认知迭代绝不是只增加信息概念的囤积量,就像阅读只以阅读量作为KPI一样,只能带来认知的优化,与认知迭代无缘。
认知优化是打补丁,而认知迭代是升级思维系统。认知迭代靠得是新概念的封装和思维上的刻意练习。那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把认知迭代和认知优化两者组合使用。
(二)心智模式
自我认知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自己的心智模式。它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底层观念。
心智模式分为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
僵固型心智的人认为智力是先天决定的,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们的基本原则就是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聪明能干,并不惜一切代价去证明它。
如果需要付出太多努力,那么这件事情就会证明自己不够聪明,会显得自己特别无能。因此他们的言行中会尝试掩盖失败的事实。
而对成长型心智者来说,他们相信智力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即使现在做的不好,他们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会做的越来越好。
他们知道失败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只要获得成长就非常开心了,因此从言行上更多表现克服和直面障碍。
对于成长型心智者,成功是他们把这件事做好后带来的附属品。
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就会分别表现出表现目标和精熟目标的差异。
表现目标和精熟目标是两种成就动机。持有表现目标的人就是完成这个考核指标,这个KPI。
而精熟目标者是想通过做这件事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的中心放在过程中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
从科学研究中和我们看到的成功人士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持有成长型心智的人更易成功。
但受成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对于我们中的多数人来说,都是以僵固型为主,包括我也一样。
但是这并不是像遗传基因一样不能改变的,所谓心念一闪,震动十方。当你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把他纳入你的行动准则中去践行。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关注结果了,我的理解是:秉持成长型心智,但在面对具体事情时采用不同的成就动机。具体的方法可以参照《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
(三)全知遮蔽
全知遮蔽这个概念基于哥德尔第二定律。
哥德尔第二定律:一个系统,凡是自洽的,一定是不完全的,通俗地说就是有bug。这个bug无法在系统内部解决。
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在宏观世界是一个适用的完备理论体系,但在微观环境就无法适用。在微观世界就需要用一个更大的系统去涵盖它,即相对论。
再举一个例子,说谎者悖论:我这句话是假的。仔细体会一下。
哥德尔第二定律影响的范围很广,它从数学中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来尝试解释很多问题。
迁移到思维领域, 也是同样:我们的思维逻辑建立在三大逻辑格律之上——纯逻辑、归纳法、演绎法。只要在这个系统内去思考问题,就一定会存在不完备的地方。
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系统、思考方式就如同一个圈。在圆圈之内如果你觉得自己全都知道了,很多事情不需要再学习了那么就处于一种全部知道的状态。
但在这个系统中一定会存在哥德尔窘境,一个盲区,一个被遮蔽的点,是你在全知状态下不知道的,这样的状况就可以称为全知遮蔽。
全知遮蔽的通俗得说就是的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果我们把知识类比为拼图,拼图的外沿是有接口的,能够让你继续拼接新的组块。而全知遮蔽就是再也没有新的东西可以拼装进来,也可以说是拒绝“更换操作系统”(参见认知迭代部分)。
所以在学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所学的东西是否有一种绝对肯定的表达,隐含拒绝甚至反对除它以外的知识的词句,这是全知遮蔽类知识的特征。
而破解全知遮蔽魔咒的方法,首先要知道和深刻理解这个概念,然后在生活中去观察那些事物印证了这个认知。
其次,用思想拷问思想,用认知去认知你的认知。把全知遮蔽作为反思的检查项,问自己:我再这件事上是不是陷入了全知遮蔽呢?就像在我们的脑袋后面安装了一个摄像头,我们会有意识随时监控自己的思维。
打败人类的不是弱小和无知,傲慢才是。数千年来人类文明得以缔造,不是因为我们有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无知。
(四)齐物论
世界观:内部环环相扣、连贯一致的信念体系。
世界观不是简单的一个单个的信念。我们的可以把世界观想象成一张拼图,在这张拼图的中间这块拼图就是我们的核心信仰,是最不能被替换的,而越往边缘,小的世界观是可以被替换的。
我们把世界观的概念迁移到知识学习上,就有了知识世界观。而齐物论就是我们知识世界观这张拼图中的核心拼图。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它只是在分化而已,但本质上没有区别。
齐物:一切事物归根结底的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这是一种哲学观念。迁移到知识学习上,其实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在底层都是相通的,这也是我们进行知识迁移的基础。比如我们的抽象思考,其实就是一种齐物观的体现:我们从一棵树、一辆车、一只狗抽象提取处“一”这个概念,并用这个概念去理解其他事物。
在知识世界观中,我们以齐物论为中心拼图,四周是认知迭代、心智模式、全知遮蔽,接下来是其他更多的概念、技巧一个个拼接在这块中心地图的四周。秉承这样的信念,会让头脑中的碎片化知识,逐渐完整成一个知识体系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