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男主的老师因为这本书栽倒了。看电视的时候听说这本书自己本身无感,也从未想到要去读一读这本书。直到在论坛上看到书友写的读书笔记,一下子便被吸引了,便决定要读一读。
我对历史并不感兴趣…我的历史知识都来源于中学的历史课。时隔这么多年也基本都还给老师了。零星的历史知识,很惭愧的大概都来源于…电视剧…
这本书不长,但是我读了好长时间,每天读一点每天读一点,真的也算是精读了。
我对明朝的历史并不了解,所以对万历皇帝,张居正和申时行并不了解。但是对于海瑞和戚继光还是如雷贯耳的。从这本书里,我又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两位历史名人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这本书里还提到了一个人物,叫李贽,他是当时的一个思想家。说实话我也不太认识。
这本书提到的几个关键性人物,都与万历年间明朝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其实不光是讲述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这一年其实很普通,但是,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年,也从方方面面预示着明朝帝国毁灭的必然。
帝国以道德代替法制,以善恶对事情进行简单的评判。《四书》是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准则。大概由于开国伊始,皇帝认为拥有兵权对帝国是一种威胁,所以强调文官的重要性。
明朝发展到万历年间,文官已然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关系盘根错杂,影响着整个明朝的发展。张居正位高权重也有改革的魄力,如果不是猝死,有可能对明朝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面貌。他的猝死,最大的损失不是个人被抄家,亲属被株连。而是,支持他进行变革的所有的有关和无关的人都被牵连,以至于所有的变革都被扼杀。
张居正死后,明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继续以文官集团利益为核心,不知变通,不发展律法工业,我们的帝国终将被历史淘汰。
海瑞是文官里面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存在。我对海瑞的了解都来源于影视作品…知道他是一个好官清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看了万历十五年就对海瑞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海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严格的遵循古训,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做官,为民请命。虽然这本来与整个文官集团的宗旨是一致的,但是文官集团发展了几百年以后,由于利益等各方面的驱使早就不是曾经的他们了,所以海瑞继续恪守最初的宗旨,势必与文官集团真正的利益相违背,最终也会被历史淘汰。
可以说海瑞是被文官集团推进历史舞台的,也是被他们踢出历史舞台的。他存在与否与他们的需要与否相一致。
出淤泥而不染,我也不能不说海瑞不好。但是,他确实没有发展的大局的眼光。我觉得与青史留美名相比,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也许才更重要。
戚继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文官为首的时代里成了武官的第一人。与他能够认清现实,找到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密不可分。他能在当时已有的状况下,扬长避短,实属不易。当然由于他与张居正的关系,他也在张居正死后被贬,郁郁而终。
这本书与我最初对历史的认识有点背道而驰。虽然我的历史不多,但是感觉自己的历史一直在学我们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朝代的更迭似乎都是当权者的问题,比如说商纣王的暴虐啊,唐明皇爱美人不爱江山啊…好像是只要这些皇帝们做个好皇帝,他们的朝代就不会被取代。
在万历十五年里,皇帝只是一个职位而已,皇帝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连封自己最爱的女人的儿子为太子都不可能,也无法与自己最爱的女人死而同穴。这些看问题的角度一直是我欠缺的。
在明朝,以几代人的心血考取功名就能光宗耀祖。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点类似。当然我们的社会还是进步很多,我们的考试容易很多,只要肯努力自己就能成功通过高考。但是,我们还是有点过度的强调所谓的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把学习给扭曲了。我们的社会纷繁复杂,知识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环,各行各业其实都需要优秀的人才。
学习是很重要,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习。也许我们可以让学习的概念更广一点,更有现实意义一点,而不仅限于成绩和奖状。
我还一点关于信仰的思考。作为一个从小学着唯物主义长大的理科生,信仰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有寻找信仰的需求。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而又文化博大精深,我想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信仰。可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已然把宗教变成了统治者愚民的政治工具。下一步我可能去读一读诸子百家,从秦皇焚书坑儒之前寻找一下灵魂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