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一则来自大庆油田的消息引发关注——大庆油田农场与北京中加石油技术交流合作中心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计划全面优化莫桑比克种植养殖链。这是这家以石油闻名城市的企业,首次将农业技术输出至国际市场。从东北黑土地到非洲东南部,这场跨越山海的"农业握手",不仅是企业业务版图的突破,更藏着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去"的新逻辑。
01 从"油井"到"农田":大庆农场的跨界底气
提及大庆,人们总会先想到"石油之城"的标签。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里,农业早已成为另一张亮眼名片。多年来,大庆油田农场依托自身资源与技术积累,深耕绿色农业领域,100余项先进技术落地田间,42项科研攻关破解种植难题,更通过SGS标准的299项农药残留检测,让产出的有机大豆、黏玉米等作物达到欧盟食品安全标准。这些扎实的技术沉淀,为此次"出海"奠定了坚实的品质根基。
当莫桑比克的农业合作需求传来时,大庆农场的团队没有急于签合同,而是先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当地条件。他们结合莫桑比克的气候、土壤、水源特性及农机具使用情况,查阅大量网上资源,最终总结出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团队针对大豆、玉米等5种作物,制定了从栽培、耕作到土壤培肥、病虫害防治的全流程优化方案;同时在家禽养殖领域,也补充了关键技术参数,形成覆盖种植、养殖两端的优化方案。
02 技术输出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双向适配"
有人好奇:大庆农场的农业技术为何能在非洲落地?答案藏在"适配"二字里。不同于简单的设备输出或品种移植,此次合作更像一场"技术对话"。针对莫桑比克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大庆团队没有照搬国内现有模式,而是将成熟技术与当地条件结合。例如,在土壤改良环节,他们针对当地土壤特性调整了有机肥配比;在病虫害防治领域,筛选出更易获取、成本更低的生物防治手段。这种"带着泥土味"的技术输出,让莫桑比克合作方感受到方案的实用性——正如项目推进会上双方达成的共识:"只有扎根当地需求的技术,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场合作打破了"技术单向输出"的旧模式。在前期调研和方案制定过程中,大庆农场的专家团队不仅带去了中国的种植标准,也从莫桑比克农户那里学到了"雨季抢墒播种""利用当地杂草堆肥"等本土经验。这种互动让技术方案更具生命力,也为后续合作埋下了更坚实的伏笔。
03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中国农业的全球新角色
此次合作的成功,不仅是大庆油田农场的一次业务突破,更折射出中国农业企业的国际视野升级。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以资源开发、工程建设为主;如今,像大庆农场这样的"技术型农企"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带着成熟的种植模式、可复制的农业标准,更带着"授人以渔"的合作理念,让农业技术成为连接不同国家的"绿色纽带"。
站在新的起点,大庆油田农场正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国际农业技术交流。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完成一个项目,更希望用中国农匠的经验,为全球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当"油城农匠"的技术在非洲热土生根,当中国农业智慧与世界土壤交融,这场跨越山海的合作,正书写着共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