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问答中说:在择偶中,不要太挑剔,要鸟瞰人生。记住被你接纳的那个人有自己的心识,因此他有自己的习惯,有的习惯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可能结婚三年后才会显现出来。
恰逢一旧日网友跟我聊到近来婚姻生活不满,想要离婚。我将这句话转送给了他。从开始的痛苦挣扎到后来委曲求全再到麻木再重新尝试接纳,到目前与先生再一次相对和谐共处。我已然已经经历了一个轮回。从我目前的这个阶段给出建议,事实上我自己也觉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受。当我从那个阶段走了过来,就很难再回到当时的情绪中。不可置否地有创伤的残留,我不想再去面对它。也不知是对还是错。但我还是从中明白了一些些不成形的道理。比如当我们在表达对对方的不满时,其实也不乏一些执念在从中作梗。我们无法接受对方的一些行为。把它当作是问题,不可原谅的问题。尤其是在道德上无法忍受的问题。脑子里充满了愤怒,他怎么能这样做。内心充满了委屈,他不该这样对我。再也听不进任何话语。(也正是在此时,我们进入了僵化模式。)这就是执念,让我们痛苦的正是这种强烈的复杂的情感,加上一条不可撼动的道德原则或标准。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结界。结界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就像好的原则,让我们与人事之间有了适当的界限。而充满戾气的结界却只能伤人伤己。在一段好的关系中,无论对方做出了什么事情,是能够的到理解的。理解是从他的角度来说,懂得他能做出这样的行为是事出有因,他只是在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他的能力只能如此。他有自己的业。当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一点,愤怒会消散很多,不再纠缠与所谓对错,那显得毫无必要。但理解也并不是躺平了无限包容,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做到无限包容,无限包容有点像在关系中消亡了自我。此时要做的,我想先是明心见性,先问问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无论是婚姻还是爱情,你最想要的是什么?而这份想要是否能够抵消掉目前的问题。可能你会想问我为什么不是先解决问题?因为有些问题绝不是当下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时间去变化,让问题飘会。如果你的需求是大于问题状态的,包容会自然地发生。从这个角度,包容并不是一种美德,但我认为它更真诚。如果问题已经超过了需求的重量,那么,就在关系中明确自己的界限,真诚地告诉对方你将要做的事情,这件事情我无法接受,我会选择退出。
讲起来似乎很容易,深陷其中的人却如同在炼狱,是很难保持这样理智清醒吧。让我再来一次也是如此。就像上师说的,区别大便和金子是很容易的,即便它们都是金黄色的,你会知道该避免什么、该得到什么。但是区别铜和黄金是难的,因为两者都是闪亮的,第一眼看上去它们很类似。因此,在感情的硝烟中,去区分真心假意,辨明是非作出明智的决定是一次赌博,对一般人来讲,如同我,即使走过来也是机缘巧合,感恩幸运罢了。所以即使做了让自己后悔的选择也不要去过多责怪自己吧,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因果,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