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戏骨,Sir一直很服金士杰老师。
经常角色小、戏不多,但三两下就把你感动得稀里糊涂。
《老兵》,他演一个沉默寡言的抗战老兵,太多感情堆积在心里,可是吐不出一个字来。
《胜者为王》,电影不咋地,但他那段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流露,还是被拎出来,反复观摩。
这才叫演技啊。
不过,很会戳人的金士杰老师,你见过他丢下演技,自己动真格地抹起眼泪来吗?
每个男人活着,应该吃苦,应该寂寞,应该被放逐
能让他涕泗横流的,是一档好到被叫停的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
题目出自一句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个“客”不是别人,而是每一个遗失了故乡的我们自己。
讲真,这不是一个讨喜的节目。
大家都忙着眺望未来和远方,谁愿意回首来路?
大家都想守着那点岁月静好,谁要背负历史的沉重?
《客从何处来》没有迎合流行的口味,而是用拳拳赤诚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
从节目组到嘉宾,都对“消费”二字保持着警惕。
我哭了,是能感动人的,那我在消费我的不幸
我很害怕消费这个事情
播出的两季评分都不俗,豆瓣8.9、8.7。
嘉宾有分量,故事沉甸甸。
历史学者、收藏家、主持人、导演、演员、歌手……
看那些你熟知的人,诉说着鲜少披露的家史。
别说你了,好多事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不理解。
演员陈冲不懂外公张昌绍。
她对外公的了解,不比百度百科多多少:中国著名药理学家。
出生于1907年;1937年伦敦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40年前往哈佛大学进修;1941年回到上海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任教;1967年,自杀。
为什么要自杀?他明明还上有老、下有小啊!
陈冲摊手。
但是他有姥姥啊,有你们啊,还有第三代啊。
《客从何处来》是一个契机,让陈冲重新梳理了外公的人生轨迹。
上海图书馆里,一篇外公18岁写在校报上的文章,让陈冲吃了一惊——
《手淫之预防法》。
别笑,这是曾经流行的医学观点。文章中呼吁——
青年时期,性欲旺盛……前程远大之青年,往往因此变为佝偻曲背之老人。其影响于社会国家若何重大耶……即不为己之身计,何不为国家计耶!
这是在说——为中华之崛起而戒撸!
来自一个18岁医学生的忧国忧民。
陈冲还发现,外公也并不是清心寡欲,他把年轻人旺盛的火气,都发泄到了别的地方——
在那个很血腥的年代,他“妄议”时政、参加学生运动、做地下联络员……
干的都是掉脑袋的事。
陈冲说,她似乎可以理解那个陌生的外公了——
“我觉得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时旁边的研究员补充道:“如果没有这种理想主义,就不能称其为知识分子。”
这样的人,为了实现理想,他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而当他的理想被世道践踏时,他便舍身玉碎,绝不苟全。
王小波曾说: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
外公便是死于一个“不理智年代”。
他在日记中写到:
不实事求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我有口难辩,实在受不了。
死轻于鸿毛,但是活着也轻于鸿毛。宁愿轻于鸿毛地死,不愿轻于鸿毛地生。
这段旅程走到这里,陈冲当初的不解,松动了。
原本认为(他)是不是幼稚或者天真
现在我知道不是的,这是一个决定
陈冲突然掏出手机,放了一支歌《Vincent》(这首英文歌是以梵高兄弟的口吻来唱给梵高的)。
而此刻我才懂得
你想对我诉说的那些故事
你因清醒而承受苦闷
你为他们的自由所做的一切
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Don McLean - The Collection
在这首歌声中,相隔半个世纪的祖孙,在光阴里重逢,相互凝望,彼此和解。
陈冲说,弄懂外公,让她也弄懂了自己。
她为自己的偏执、完美主义、不甘妥协,终于找到了精神血脉。
客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我们是谁?
寻根,就是寻我们自己。
央视主持人阿丘,也是一名寻根客。
陈冲对祖辈的记忆是模糊的,而在他这里,完全断片。
后来我妈说,不填了不填了
读到中学,才偶然得知妈妈是马来西亚人。
他想问,妈妈却急于切断联系:“我们家所有那块儿东西,最好别带进来。”
家庭在阿丘的记忆中无根无源,像浩渺时空一叶孤舟。
《客从何处来》节目组,和阿丘一起踏上了马来西亚土地,见到了姨妈一家。
那个从未见过的表哥,可以说是另一个阿丘——对于外公外婆的事情,他同样一无所知;对于寻根,也同样满腔热切。
血脉生花。
就像一汪池水,一粒石子投进去,无数涟漪呼应,改变整个池塘。
陌生了三十多年的两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心结,奔走三天,熟悉得像老友。
在外公外婆割过胶的树林,他们在信里读到了那代人生平的苦难,见到他们住过的祖屋、用过的物件。
一封信读完,一个人假装看照片,一个人假装“看风景”。
都双双背过身去,小树林静悄悄,只听见抽抽吸吸的啜泣声。
那一刻,两个阿丘的内心不再是一叶孤舟。
他们跪着同一个祖宗,好像找回了一直缺失、又从来无法说清的某种东西。
阿丘表哥说的:
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你知道自己的家史吗?
知道祖辈们都经历过什么吗?
有人会说,“太久远了”、“没人跟我说过”、“问它干嘛”、“反正也不重要”……
可是一旦你真正知道了,就再也不敢忘记。
获得过金马奖最佳导演的钮承泽,把自己的家事拍进过电影——
我父亲是北京人,我生在台湾
电影《爱Love》
他的父亲出生在北京,是一个旗人。
年轻时参军,后随军来到台湾岛,与家人分离。
在这个孤岛上,他只有用旧时的习惯聊作慰藉,听京剧,画国画。
一天,他的手不听使唤,沾满水墨的毛笔突然摔在宣纸上……他被诊断为患上了渐冻症。
钮承泽对父亲的印象,只有悲惨。
被禁锢在病床上,痛苦、暴躁、随时崩溃。
参加《客从何处来》,钮承泽发现了,父亲原本的一面。
在北京,他看到了族谱。原来祖先是从马背上起家的,为纪念那位先人,父辈的名字都用了“马”字作偏旁。
所以父亲的名字,叫钮骅。
看到这他第一次笑了——
“大惑得解!”
他更想起,父亲在台北画的每一张画,都落款:“北平钮骅”。
父亲寄回的家书里,有钮承泽不曾见过的温柔和动情。
请寄一张家乡地图给我,想看。
何日得团圆,难啊难啊难!代问大家好!
二哥书
就连他乱发的脾气,也呼应了彼时台湾解严时的老兵返乡探亲运动。
想家
四十多年了,放我回家吧
落叶归根
当时钮承泽的父亲躺在床上,病越来越重,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否还乡。
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身体已经动弹不得。
靠一个拼音字母表,手指在上面逐个移动,他眨一下眼睛就选择一个字母,这样拼成文字。
他的家书已经说不出多余的话,只有一再、急迫的催促。
大哥:
1、日前一信给您,不知道有没有收到。 2、问您全家好 。3、再谈。
二弟上
大姐:
1、您好。 2、日前一信给您不知收到否。 3、再谈。
二弟上
说到底,“客从何处来”,就在于一个“寻”。
寻故乡、寻真相、寻家人……寻自己的根。
根和叶,血脉相牵。
录制《客从何处来》,金士杰说:
寻,就像抢时间。
我们好像在抢时间,我们好像抢到了一些。
因为如果没有抢到的话,那一页历史就完全空白,在人世间,那个事情就完全消失了。
而我们这样做,使它没有消失。
这份初心里,有侥幸、有兴奋、有紧迫。
然而,录好之后,纪录片播到第二季第六期,被停播了……
嘉宾金士杰、佟丽娅寻找血脉宗亲的故事,我们都无法得见——以及,更多等待被发掘的故事。
但Sir认为,这并不只是嘉宾们做的事。
我们的寻找,不应随着节目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