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绝非好方法
打骂是对孩子人格极大的不尊重,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破坏亲子感情,并给孩子提供了暴力榜样,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提高认识
1)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的践踏。是什么促使一个孩子不断进步,正是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对孩子的顺利成长不可或缺。而孩子的自尊心来自父母的肯定与尊重,打骂则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伤害。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缺乏自尊和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
2)打骂不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父母们对孩子消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相同的错误:有意无意地诋毁、有心无心地贬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摧残了孩子的自我形象。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教育永远不能忽略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自我形象的塑造。人的自我形象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因此帮助孩子从小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3)打骂是对孩子身体的伤害和心灵的摧残。许多父母常因一时冲动打骂孩子,这倒是能泄父母一时之愤,却给孩子留下了心灵创伤。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偏差,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疾病。打骂并不能使孩子积极改错,只会使孩子消极对抗和隐瞒回避。许多孩子经常说谎就是为了躲避皮肉之苦。有些孩子,因时常挨打而变得懦弱、畏惧,对父母的要求唯命是从,处处被动,失去了自主意识、独立性和自主精神。而且,在这种压抑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受挫能力差,遇事悲观消极,心态容易失衡。有的孩子,因经常被打而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也会因父母态度反复无常无所适从变得喜怒无常;还有的孩子会因时常受到打骂,内心受伤不再相信父母,也不愿与他人接触,变得沉默寡言……研究表明,父母粗暴的教养方式正是孩子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
4)打骂容易导致孩子的反社会行为。父母打骂孩子无形中成了坏榜样,并误导孩子,使他们误以为粗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与他人相处时,孩子便会效仿父母的做法。所以,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更具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从而影响品德的发展。
5)打骂制造了“有效”和“没事”的假象,事实上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给将来的教育埋下了后患。
教育惩罚≠打骂
教育惩罚是通过一系列方法,用严肃的态度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应有的责任。常见的教育惩罚方法包括冷处理、负强化、严词告诫,让孩子认识并接受其行为的自然结果(不是类似打骂的人为后果),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能力范围内的责任等。现在让我们举几个例子,体会如何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实施教育惩罚。
1.孩子闹腾可使用冷处理。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自然会放弃。实施冷处理应注意:一、通常针对幼儿的无心之失和吵闹;二、时间不可太长,3岁孩子以2分钟为宜,通常每长一岁增加1分钟;三、不要在冷处理之后找孩子算账,只要让孩子冷静,或让孩子认识到通过吵闹引起成人关注没有用。
2.孩子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不让他看电视就不写作业怎么办?
明确告诉孩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的坏处,并坚决要求先做作业,后看电视,要么就别想看电视。如果孩子真的不做作业,也不要妥协,否则孩子的坏习惯是得不到改变的。不做作业无法向老师交代,孩子一般不敢来真的。即使孩子胆大真的不做,父母要做的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提醒孩子不做作业老师会批评(提醒自然后果,以便让孩子清醒,回归理性,这是父母的责任。否则,当孩子面对自然后果时,会把责任归咎于父母,不要让孩子误以为父母有心害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重在预防。我们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积极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不可事先毫无作为,一味依赖事后惩罚。
另外,教育惩罚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慎重,不要轻易对孩子实施惩罚。教育惩罚还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对事不对人。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惩罚方法。
3)公开场合不惩罚孩子,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4)切忌情绪化、报复、翻旧账、连带等方式。
5)当孩子有所改过时,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应讲究方法和技巧,绝不可与打骂混为一谈。
严格要求≠打骂
真正的严格要求有明确、具体的教育内容和目标——言行的规范或技能的提高。严格要求会有计划、有目的地依据孩子的潜能和现状,对孩子提出适度要求,并适时给孩子恰当指导,积极帮助孩子完成任务。
严格要求,一是态度的坚定,二是方法的得当,是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