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没受邀主动为一个陌生作者的文章进行评论,是因为看了这文之后就有提笔的冲动。希望作者不要太惊讶,虽然我针锋相对的人和文几乎没有。以前的评论都是一水水的好评。唯独这篇文章,让我有了改变自己评论习惯的冲动。
首先,这篇评论我取了一个副标题《读书圈里的假好人和真坏人》
我一个写作的,很少参与读书圈子的事情,毕竟夸圈子成本有点高。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太浅薄,从不敢对一本书妄下解读和评论。当然,我曾经是一个更浅薄的人,写作就是从写读后感起家。(实际上我不太愿意说这段黑历史。只是今天这个场合,我是想为无知举一个例子。只能揭自己的短。)
话题扯远了,说回文章本身。
不好意思,再说一些题外话,我曾在《评论》那篇文章中说过。我给出评论的文章,我都一字一字的认真看过,哪怕最后一段没看完,我都不会轻易评论。这篇文章踏破了我的底线,因为我确实不能一字一字看下去,写的冲动时刻在翻涌。所以,我没看完,我就在这写评论了。我也是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作者对别的作者和作品不尊重,当然不会介意别人对自己和自己的文章不尊重。
这回真的要说回文章了。
为什么我看了前几句就觉得想骂人?重点其实并非作者这篇文章,在评论这篇文章之前,我必须引用一下她的另一篇文章《骆驼祥子》:最不容易看清的是自己 。这篇文章我是看了的,虽然结尾草草看完。
总结如下: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书评的名义写一篇以营销为主的假书评,其主要内核是劳苦大众之所以劳苦,是因为你怨天尤人认不清自己,将所有遭遇与痛苦归咎于社会、阶层……言外之意,你在底层生活得不快乐,那是因为你不会享受底层的快乐,与你为什么处于这个位置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是现在营销号惯用的毒鸡汤手法,抓住一些群众的痛点,然后撒盐,最后灌鸡汤。
为什么我会如此总结。首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惯用的鸡汤标题《最不容易看清的是自己》有没有联想到《一个人最大的愚蠢——是看不清自己》《人生最怕的,是看不清自己》《看不清自己,往往是一场灾祸》……不一一例举,百度一下“看不清自己”下面会出来一排。
接下来我们走入正文:
如果把《四世同堂》作为老舍的代表作我没有异议,《骆驼祥子》无论如何都不像老舍的风格。
我有点纳闷:一向以幽默温暖著称的老舍先生,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色调黯淡的作品?
仅凭上面那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作者实际没读过多少老舍的作品。至少中短篇小说应该没看过几个。《我这一辈子》《阳光》《微神》《月牙儿》甚至是《断魂枪》,还有最最重要的《茶馆》……哪一部作品与《骆驼祥子》的基调相差巨大?哪一部作品是幽默温暖的?何以来说《骆驼祥子》不是老舍的风格?
有些人,见识不多,但敢妄想,敢妄下断言。无知无罪,但无知装有知就有点不善良。
如果一句一句去反驳作者的观点,这篇评论就没法看了。而且这文也不值得我大费精神和笔墨。
如下说一下作者误导的几个观点:
首先,作者质疑《骆驼祥子》这种结尾不光明的作品被选入中学生教材不合时宜。(有些人一向觉得自己脆弱,这世界上人人都脆弱,中学生怎么可以看不光明的东西?就跟那句“怎么可以吃兔兔”是一样的效果。)这一点我不想多说的原因是她第一遍没看懂,提出的一个问题,原本以为会将她的质疑反驳的,结果却没有。该作者的鉴赏水平让人堪忧到连中学课本的选文都看不懂的地步,以此说再多,她也是鸭子听雷。
另一点:关于虎妞这个角色,在文章中先是大肆贬低,又开始隐隐有了褒义。最后说自己为虎妞反转。我不得不说,敢写读书评论,至少可以看得懂一部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的吧?竟然把虎妞当成一个真实人来品头论足,足以见得作者对于小说的鉴赏能力多么拙劣。看一部作品,不去了解那个时代背景,随自己心意带入,对角色好色图形。连小说深度,层次都看不懂竟然还能“理屈词盛”。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虎妞)。表面来说这种行为是无知者无畏。但无知被人揭穿后还口气自大歪曲事实,利用被自己蒙蔽的人的惯性思维对揭露真相的人反向抨击,就是有点坏了。
我们说的是文章,而非抬杠。这篇文章已经严重侮辱到了作者和《骆驼祥子》这部作品,而不是与别人观点不同而已。
在为一部成熟的作品,特别是大师的作品写观点或评论之前,要学会谦卑。要多方搜集资料,看看别人的评论,补充自己的无知。至少也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
把一部反映时代、社会阶层悲剧命运的伟大作品,歪解,并利用,揉捏成极度利己主义的鸡汤营销文,还振振有词,说别人在故步自封。这有多可怕。更可怕的是还有人跟风,真被她的“真知灼见”影响。
为什么如今的快消,碎片时间这么流行。别人看过,写出观点,我看了她的观点,我也看过。在能量上都不守恒。所以,读书圈子里的真坏人才是真多。
装蒜的也大有人在。无理辩三分的更是数不胜数。你跟她说文章观点,她反驳不了,指责你接受不了不同。卖惨求荣,嘤嘤嘤……
书,还得自己读。那些帮这篇文章说话的人,劝你们去看看书再来帮腔。不然纵容一个假好人,就等于塑造一个真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