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底到1933年初,为突破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西根据地的围剿,贺~龙、关向 应率领的红三军曾进行过一次战略转移。红三军从根据地出发,绕道豫西南、豫西、陕南、川东等地,历时两个多月又回到湘鄂西。行军豫西途中,曾取道合峪、潭头、秋扒等地,并在合峪留下了“萝卜坑下埋铜元”、在秋扒留下了“一个铜墨盒”的故事,但在潭头的故事传说却非常少,相关资料也几乎没有。好在近年来发现的张甲林《半世僧诗文集》残卷中有相关记载,填补了红三军过潭头的原始文献空白。
张甲林的记载如下:
“巨匪某部,号称万人,北犯河洛,迂道入川经潭头。余部民兵扼要设伏,四门大开,匪不敢进,整肃列阵以过。时壬申十一月十七日也。诗以志之:
滚滚风庭震鼓鼙,仗凭铁血化黔黎。
闲来无事开关望,云卷赤旗暮色低。”
张甲林(1880-1951),字茆园,潭头街人,时任嵩县潭头区保安团团总。诗序中称红军为“匪”,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不知道红三军来历。清末至民国,潭头经常受到土匪军滋扰。红军因服装破旧,加之军服也不统一,所以很容易被老百姓误认为“匪”。二是虽然知道,但知之不详。以张甲林的阅历,自然知道红军的存在。但当时说到红军,一般都认为是“朱毛红军”,而“朱毛”又远在江西,所以忽然出现一支号称红军的队伍,心下自然存疑,难以确定之下,就姑且称之为“匪”。三是曲笔。明知道是红军,但因为张甲林毕竟为民国政府基层官吏,囿于身份,只能称之为“匪”。然从整个诗的赞许口气来看,曲笔的可能性更大。“滚滚风庭震鼓鼙”“云卷赤旗暮色低”二句,写出了红军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声威;“仗凭铁血化黔黎”,更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是工农武装”的诗歌语言表达;“闲来无事开关望”及诗序中的“整肃列阵以过”等,则写出了红军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和作者自己的畅快心情。
诗序中说红军经过潭头的时间为“壬申十一月十七日”,壬申,即1932年,这是一种干支纪年法。按干支纪年,写下的日子应为农历。作为传统文人出身的张甲林,断不至于将干支纪年和阳历日子混用,况且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的还是农历,包括今天潭头一带,人们记日子,一般用的也还是农历。结合秋扒、白土等地一些老辈人的回忆,说红军经过时,天气寒冷,不少红军战士脚都冻肿了,还有回忆说红军战士在秋扒烤火取暖,故断定“十一月十七日”应为农历,而非阳历。如果是阳历11月17日,农历才10月20日,其时中原大地天气虽然可称得上冷,但远未到寒冷的地步。所以红军经过潭头和夜宿秋扒的时间应为1932年12月14日(农历11月17日),相应经过合峪和夜宿庙湾的时间为1932年12月13日,夜宿三川的时间为12月15日,12月16日由三川翻越皮皮岭进入卢氏。
张甲林这首诗连同序,虽然文字极少,却是红三军过潭头的第一手记载,史料价值可称得上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