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的核心是“微”,想培养一种好习惯(或实现一个目标,为这个目标每天行动一点点),首先确定实践这种行为每天要完成的底线任务量。底线的任务量,一定要很小、要很少、要“微”,少得几乎不能再少为止,少到每天必定能完成,即使是因生病身体很虚弱也能完成,即使暴风骤雨天上下刀子也能完成。
举例而言,即使通常能够做10个俯卧撑,也只能把每天完成的底线任务量设定为1个俯卧撑,万一,培养习惯期间,某天生大病,也仍然能够完成1个俯卧撑。如果想培养跑步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天的底线任务量可设置为20米,培养习惯期间,万一,某天,天上下刀子,就在房间里面跑20米。或者,临睡前几分钟,才发现当天还没有完成该习惯实践任务,就在房间里跑20米。如果是学习英语,底线任务量可以设定为每天背1个单词,或者每天写1句英语。
培养习惯时,一定要设置闹铃,而且要设置两个以上的闹铃。一个设置在早上刚起床时,或者每天正常完成该行为的时间段,闹铃一响,就去完成当天的任务量。第2个闹铃设置在睡觉前半个小时,或在23:30左右,如果由于各种特殊情况,在第1个闹铃响了之后,没办法完成当天的底线任务量,当第2个闹铃响的时候,要不顾一切,放下手头的事情,花几分钟时间,按底线任务量,完成当天的习惯实践。
每天的底线任务量,为什么要设置得这么微小呢?涉及两个重大的心理学原因。第一个心理学原因是潜意识,当底线任务量设置比较高时,潜意识就会拒绝去完成这个任务。大脑里面还没有形成该习惯的神经回路时,潜意识会让我们有意无意地忘记该任务,会导致我们时不时忘记去实践该习惯,从而会大大延长培养习惯所需的时间。
第二个心理学原因是启动效应,任何有点难度的事情,开始行动,是最困难的。启动时,整个大脑神经系统要调动各种决策机制和各种运动神经,有很大的阻力,一旦行动起来,各种阻力就大大减小。这类似于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启动过程:我们拉一件很重的物体,当物体还是静止的时候,由于静摩擦系数很大,我们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拉动它。当这个物体一旦运动起来,由于动摩擦系数比较小,我们只需要更小的力气,就可以拉着它继续往前移动。
培养一个新习惯,设定的每天底线任务量,一定要非常微小。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只允许完成这么微小的量,根据实际心情或身体状况,可以超额完成,乐意超额完成多少,就超额完成多少,没有上限。我们的目标,是塑造大脑里的新习惯的神经回路,每天只要完成了超过底线的任务量,不管超过多少,都可以对该新习惯的神经回路产生一次强化。但是如果没有完成底线任务量,就会使这个新习惯的神经回路,产生一定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