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随便做点什么都很有意思。画画;收集blingbling的小珠子;抄歌词;甚至于躺在院子里看云看星星都能想象出很长的故事。
那时候最不屑“活着是为了什么”这种问题。每当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对着女主角说:“你就是我人生的意义”这种话,都觉得不能理解、不可思议。活着就是活着呗,吃饭、上学、看电视、玩耍,就这么干着这些事呗。想那么多作甚?再者说一个人怎么会是另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呢?人生意义是个什么东西?想不通,也懒得去想。
直到后来,我意识到,如果不读书,我的人生轨迹大概就是这样:十七八岁就结婚生子,然后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看看孩子,打打麻将。我想过这样的生活吗?不想。所以我就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上学。别人的青春期,有叛逆,有恋爱,可以上上网吧,聊聊QQ,买个mp3听听音乐,借个mp4看看小说,买个手机打打电话……我不敢。一旦分心,就可能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就意味着要走那个既定的人生轨迹。
所以回忆起来,觉得初中生涯和高中生涯简直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考上大学。
再没别的故事了。
当然,凭自己的资质和努力程度,逆袭进名校基本就存在于想象中了。自己这个容貌和身材,言情小说里的玛丽苏情节也不可能发生。
然后就无波无澜地开始大学生活。
恋爱没谈过,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期待着考上大学……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跟我一样如此乖孩子般听话地走着这个轨迹。那会也不知道考大学是为了啥。反正所有的人都在画大饼,把大学描述得跟仙境一样,说考大学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似乎一辈子干好这一件事就成了。
那么多年都把上大学当成最大的目标来完成,我都隐隐把它当成人生的终点了。以至于读大学期间落差很大,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反正整个人都懒散下来了,像泄了气的皮球。
十几年的读书生活是有目标的——考大学。考上之后呢?为了什么呢?一直没想清楚这个问题,所以大学过得浑浑噩噩。
高中不去恋爱,是觉得大学可能不在一起并且可能影响成绩;大学不去恋爱,是觉得反正毕业要分离,没有结果的恋爱还有必要去谈吗?像极了顾城的那句诗:“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如果精神不自由,再广阔的天地任凭驰骋也不会觉得痛快。如果心不快乐,再多的钱、再好的生活也不会感到幸福。
狂欢之后尽是落寞。
既然这个世界是朝着熵增的方向一路狂奔的;既然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所作的改变都会消失的;既然我们存在过的痕迹都会丝毫不剩;既然我们活着的一生没有什么确定的目的,那我们活这一辈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是当下,是满足,是知足常乐。活的,是一个过程,是去体验人生百态,去见识世界新奇的过程。这一路,有父母亲人陪伴,幸运的人会遇见爱情,遇见良师益友。但没有人可以真真正正帮自己解决迷惑。每个人都要经历孤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人生不是一个目的地,人生是沿途的风景。风景看完了,人生也结束了。
所以,尽力地去吧!去恋爱,去生活,去陪父母家人,去看书,去消遣,去想象,去真真正正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