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邓
一 《那盆水仙花》——卑微生命的人性之光
近日,区教育局组织初中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预赛现场设在我校,因此得以观之。
参赛教师到监审组抽取执教篇目后独立备课,一小时之后以说课的形式进行比赛。说课的听众是评委,没有学生、没有双向互动,教师的学法指导技能、活动组织技能、课堂教学应变机智等能力得不到完全展示,因此,老师们就主要在文本解读和教学构思设计方面一见高下了。
十三位参赛老师的教学设计无一不是在求“稳”,遵循“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固定模式。因为求“稳”,所以普通无个性。设计中大都缺少对学生能力的训练,缺乏艺术的创新。然而,这还不是遗憾所在,这次预赛引发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是——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常态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和讲解都来源于教参、教辅,缺乏自己的思考见解。长期如此,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逐渐弱化,一旦离开教参,就无法对文本进行独立阅读、欣赏、和品析。
这次赛课组准备的阅读篇目选自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配套的自读课本。没有教参,不附任何参考资料,参赛教师需要“裸”读。结果,我们在“裸读”的同时也让自己“裸”了一回。
说课完毕后,进行现场评课,教研员李老师给我的评课内容是小说《那盆水仙花》,有三位参赛老师抽到这篇文章。现将当时发言中与文本解读相关的内容录下。
附:《那盆水仙花》原文
那盆水仙花
杨 聪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上课,突然,隔壁教室传来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从不管你有没上课,常旁若无人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狼藉一片。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急匆匆地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等不及他喝完就抢了去,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眼睛斜睨着地面,歪着脖颈,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陈业更是挥动着课本,做出驱赶的动作,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学生个个疑惑地望着我,教室里顿时出奇的安静。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从麻袋里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是因为前几天老师没推他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把平时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再也没闯过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摆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通知回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的事。李老师说:“他死了。”“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了。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被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三位老师都说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那么,它的感人之处在哪里呢?从大家的说课内容中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两点:
一是被“我”感动,因为“我”对老头友善,是个有爱并能将爱的能力传递给学生的好老师。
二是被老头感动,因为老头救了孩子,用老师们的原话说就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
在“为什么写”这一板块里,三位老师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得出“爱”的主旨,其中两位在此基础上还谈到了如何育人,即“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一位老师又在这两点上追加了“生活中要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老师们的解读对吗?对,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继续挖掘,最大限度地去探寻文本的终极价值。反复问问,读这篇文章时,自己是被什么感动的?
可不仅仅是老头的“见义勇为”,而是这样一个老头的“见义勇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头呢?先扣住原文来看:
这是一个“六十来岁,满身邋遢”的老头;
这是一个“孤寡老人”;
这是一个“脾气古怪倔强”的老头;
这是一个“到处捡破烂”的老头;
这是一个被称为“臭老头”的老头;
这是一个被“愤怒的呵斥”的老头;
这是一个被校长“一边骂”一边“推出去”的老头;
这是一个“救上一个小孩”“自己被淹死”的老头。
将原文概括提炼一下再看:
这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活在贫困、孤独之中,被人轻视、厌恶、辱骂的善良老人。
正是这样一个被漠视的卑微生命搭救了另一个生命!当善良遭遇贫困、误解、侮辱乃至死亡时,足以撼动读者情感的力量便产生了。这一类文章,或者说这一类文学形象教材里也是有的:杨绛笔下的老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故乡》中的闰土……
所以,老头的形象远比“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这样高尚空泛的标签丰满得多。
再者,老头救的小孩是陈业。作者为了这一笔不至于突兀,在前文埋了几处伏笔。如果作者仅仅想用标签样的美德感染读者,安排老头救一个陌生孩子也行,何苦如此费心非陈业不可呢?有一位老师在归纳主旨时无意识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回报”,这是站在陈业的角度得出的发现。转个方向:老头的大善的结果却并非这样的美好乐观。
首先来看关于老头之死的片段——
我问起老头的事。李老师说:“他死了。”“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了。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被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我听着“很是惊愕”,李老师说得很是淡漠;我心里泛起“酸酸”的涟漪,李老师的言语是如此地平静。这样的情境和鲁迅先生笔下谈论孔乙己之死的片段有几分相似。没有了老头,人们“也便这么过”。老师们在解读时说,这篇小说的要素之一——环境是村小的教室,这是有偏颇的,教室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那么环境在哪里?没有明着写出来,但是通过旁人的言语行动则可窥见一斑——对老头,李老师是“愤怒地呵斥”;校长则是“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学生们呢,异口同声的喊“臭老头”。结合这些片段可以看出,老头身处于人情冷漠的社会环境当中,所以,老头“脾气古怪倔强”便可理解了:他的那些反常行为是对众人冷漠的反抗,而反抗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卑微自尊的另类守护——可怜的人。
“我”、陈业和班上其他同学只是给予了老头最起码的善意和尊重。但是,可怜的人却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回馈!作者以此成功制造了情感天平上的严重失衡感,读者的心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撞击到了。《老王》中,杨绛之所以心怀愧怍的原因之一不就是老王的质朴真情换来的只是杨绛一家人的同情吗?
老王和文中的老头身上都折射着来自于社会底层卑微生命的人性之光。
老头这一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得力于欲扬先抑和对于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对比手法。
“我”对老头的态度与其他人对老头的态度形成对比;
“我”班学生前后对老头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
老头对“我”和“我”班学生前后不同态度形成对比;
老头邋遢的外貌和善良的内心形成对比;
老头卑微的身份和崇高的精神形成对比。
三位说课老师都没有提到“欲扬先抑”,一位老师提出了对比,但只发现了两组对比内容。一说到“怎么写的”,就开始进行语言品析,写作手法却弃之不顾,这样的做法在本次所有参赛教师的说课中比比皆是。
余映潮老师有言“确保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如果我们的研读水平始终盘亘在浅层次上,怎么可能引领学生进入深邃的思想天空?
每一次听课,都是反观自我的契机,因而写下此文自勉。
上文来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84c86880101p9q1.html
二 男孩女孩文本微解读——《那盆水仙花》
还是《那盆水仙花》,老邓观赛第二天在原文后附加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便印发给男孩女孩们,告诉他们这是老师们赛课的文章,希望男孩女孩们好好鉴赏——不做任何提示,也没有一条资料。对于手下这帮孩子的解读能力,我一直都是自信满满的,待完成后收起来翻阅,还真没叫人失望。
在“写作特色”这一话题中,好些学生都能鉴赏出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并能抓住表时间的词语拟出文章脉络。更让我欣喜的是:男孩女孩们在解读中体现出了少年思想的深度。老邓读之爱不释手,遂摘录几条共享。
人物短评——杨老师
文中的杨老师是善良的,他(她)对待老头的态度和别人是有区别的,因为他(她)的善举,老头的心门敞开,送上了水仙花,我们才由此看到了生活在艰苦生活中的老头那柔软的内心世界。杨老师深知为人师表的责任——教会学生做人,把自己的善心传递给学生,教会学生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2014级8班 赵惠敏
对这样一个衣着邋遢、身份卑微的老头,学生们的态度是叫骂,但是他们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就连老师和校长都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做出无情的驱赶,学生自然就效仿了。但是杨老师出现了,他不一样,是一个情感健全的人,懂得体谅的人,以身示范,所以他班上的学生也就懂得了体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慢慢拉近了。虽然老头是为了感激才送了那盆水仙花,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更像是对杨老师和学生们的一种奖励吧。
——2014级8班 陈 锐
人物短评——老头
因为以捡破烂为生,老头遭到旁人的厌恶所以“脾气古怪倔强”,这样的脾气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他是很需要关爱的。当他感受到别人的温情时便心存感激,送出了与自己身份差距很大的水仙花,最后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起了曾经辱骂过他的陈业。他是一个孤独可怜的老人,命运悲苦的老人,是弱势群体的代表。
——2014级8班 朱桢庆
一直以来,他承受着众人的白眼,在社会底层艰难地生存。他渴望爱却得不到爱,渴望尊重却得不到尊重,他是多么地孤苦无依!他不甘被忽视、被驱赶,于是竖起满身的刺,“脾气古怪倔强”,他是多么地悲酸无奈!那盆水仙花不仅仅是老头知恩图报的表现,更是他对来自于杨老师和学生的关爱、尊重的卑微守护。
——2014级8班 李诗莹
每一个弱小者看起来总是那么格格不入、性格古怪。因为,他们有尊严感并且渴望被尊重,但是相反,他们获得的常常是不理解、嘲笑和侮辱。他们渴望强大,于是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武装自己,就像文中老头在学校里做出的古怪行为。
其实只要我们用爱心、诚心去理解、信任、尊重他人,再冰冷的心也会被温暖的。
——2014级8班 王馨培
文章短评
本文以对话为主。
文章一开头就先声夺人,“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展现出师生与老头争执的激烈场面。随即以陈业的哭喊来激化矛盾,以“我”与学生的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后又用平静的对话收束全文,将读者留在老头带来的巨大震撼中。看似平静的对话实则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全篇的“有声”相对的是老人的“无声”。作者对老人的语言描写留白,而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他人的叙述来完成形象塑造。
——2014级8班 朱星凯
(星凯同学发现了这篇小说中的艺术留白,老邓却忽略掉了!汗颜的同时为这个男孩感到骄傲!)
小说的题目很好,诗化了主题。水仙是老头送的,是老头精神的载体。那盆水仙是值得被学生精心地照顾并供奉在讲台上的,因为老头用生命为学生们上了最有价值的一课。
——2014级8班 李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