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地球发展到今天,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人认为,地球现在的模样是不断发大水的结果,洪水上上下下地冲刷,海平面涨起又落下,长年累月,就有了丘陵和低谷。这种由水造就地貌的说法,被后来人称为“水成论”。
当然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地貌的形成跟洪水无关,而是火山爆发和地震造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火成论”。俗话说水火不相容,这两派的科学家为此无休止地争论了很多年。
那到底谁说的对呢?
18世纪中期,英国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在观察农田的时候,发现洪水不断冲刷的结果,是把大石头粉碎成小砂砾,然后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假如地球真的是被洪水冲刷成今天的样子,恐怕要比现在光滑得多。所以,一定有另一种力量让地表变得崎岖不平,最终形成高山和丘陵。照这么看,“火成论”更有可能。
赫顿的研究激发了人们对地质学的兴趣,到了19世纪初,素来以“gentleman”著称的英国绅士们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爱好:上山下海找矿石,一到周末就去挖矿,就跟今天打高尔夫球一样。在贵族们的努力下,人们对地球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时候,关于地球如何形成的问题,也从“水成论”和“火成论”之争,变成了“灾变”还是“均变”的争论。
什么意思呢?
“灾变”是说,地球经历过无数巨大的灾害,每一次都会彻底改变地球的面貌。相反,“均变”的观点认为,地球的变化非常缓慢,不存在突然而又剧烈的变化。
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就是“均变”理论的支持者,1830年,他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了一本书,叫《地质学原理》,这本书不仅观点详实,而且妙趣横生,很快就收获了一大批信徒。在达尔文环游世界研究他的进化论的时候,就随身携带了这本书,可见它的影响力。
莱尔的这本书除了系统性地介绍了地球样貌的变迁,还建立了一套新的地质学纪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寒武纪、白垩纪、侏罗纪这些名词,都是莱尔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