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青岛蒙氏学习正式开启。我很喜欢姓名牌上面的一句话:“Beyond Montessori Materials”。很多人喜欢蒙氏教育,为蒙氏教育惊叹,是因为一系列美丽而严谨的蒙氏教具。当然!凝聚了蒙台梭利和百年来蒙氏教师的智慧,教具为儿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我始终认为,蒙氏教育的精髓,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不了解蒙台梭利教育哲学,不了解教具对儿童而言的真正价值,甚至不了解儿童,哪怕教具都摆在面前,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花大价钱,千里来求学的原因。
第一天,导师说,这一个学习之旅,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如果没有发生改变,那就回炉重修!我真是“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像我这样顽固不化的“学生姨”,回炉的可能性太大了!本想记笔记,但潦草的字迹,自己看了也分外嫌弃。回忆了一下今天导师讲的内容,唯有将还记得的、心里有所触动的赶紧记录下来。
“Out of the box”?
开讲前,老师和我们玩了一个游戏。
因为有前经验,我稍稍回忆就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了。但回想起第一次看到这幅图的时候,真是急得抓耳挠腮、面红耳赤也无法得到正解。通过这幅画,导师希望我们能跳出固有思维,提高创造力。可每当我看到这幅画时,我觉得自己“成为”了儿童。尤其是当其他人都解答出来,露出一副“太简单了”的表情时,那种困窘的感觉让我如坐针毡。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情,对我而言,竟是那么的困难。面对那些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儿童也在经受同样的磨难。试图想象一下,当霍金在向我们解释宇宙大爆炸,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秒懂吧!
贴标签?
导师在白板上做了一个三列表,让所有人头脑风暴,用关键词形容分别形容“孩子”、“家长”和“教师”。结果相信大家都能预料到。我们恨不得用尽头脑中的溢美之词来赞美我们的孩子,但对于“家长”,贬大于褒,每每提起,总不禁深叹一口气。不是说我们遇到的都是“怪兽家长”,而是在实际工作中,家长往往是我们的压力,而很少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助力。导师话锋一转,其实我们,是不是也在给我们的家长“贴标签”了呢?当家长向我们走近的时候,我们心里对他们有一个预设,而这样的主观判断,可能才是我们的“阻力”。
《婴幼儿及其照料者》中提到“尊重”是成人关系的根本。而要做到“尊重”,“仅仅倾听是不够的”。教育是艺术性的,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应该做的,不是试图说服家长,而是倾听、交流,尽可能地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家长要陪伴孩子,却可能忽略了家长在繁忙的压力中也渴望自己的独处时光。我们过多地关注孩子的不良习惯,却有时看不到家长心中的无助。
不带成见的耐心倾听,是家园共育的第一步。
“往回看”的老师
这个观念是老生常谈了,我只是因为很喜欢这个说法,想把它记下来。我们更多的要看到孩子的所知所能。当看到他“所不能”的情况,就像在脑海中倒带,想想他可能缺乏哪些练习和经验,或者他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往回看”,等一等。
动作与理解
导师说,孩子的脑运动和身体的运动往往是同步的。当孩子立正站好的时候,往往是无法理解你在说什么。没等导师说完,我脑海中就开始掠过一些孩子的脸。我本身是一个严肃古板的人,当我板起脸来和孩子说话时,真的很难忍受孩子来回扭动身体。回想前几天我还劝慰家长,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扭动身体,不是因为他不专注,而是他无法控制。我们要看他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后的吸收,而不是单凭身体动作来判断他的专注程度。如果我们硬性规定她坐好,可能会有反效果。
唉!真是“枉己正人”!
“勇敢”需要鼓励吗?
我大学实习的时候,班上有一位斯文有礼的小男生,胆子特别小。幼儿园有一个又长又高的攀爬架,孩子们都觉得很有意思,唯独这个小男生不敢爬。一次户外,孩子们排队轮流玩攀爬架。轮到这个小男生的时候,他脸色煞白,汗珠顺着脸颊滴落。可年少无知的我却声嘶力竭地在一旁为他鼓舞助威。可能是为了回应我的卖力,孩子试图往前迈了几步。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喊得更起劲了。后来孩子到底有没有完成挑战,我忘了,却记得两位带班老师当时都脸带微笑地站立一旁,特别淡定。现在回想起来,估计他们是觉得我太好笑了。
现在的我也能像他们一样,比较淡定。实践经验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风险预判能力,盲目的鼓励反而会损害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且,“害怕”不是几句鼓励就能击退的情绪。当孩子一步步地尝试突破自己,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到“有把握”去冒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安全感的给予、陪伴还有等待。
红灯?黄灯?
对于“规则”,每位老师的安全警戒线都是不同的。导师举了一个例子——什么时候喊停。“当我慢慢走向鱼缸,我的手触碰到了鱼缸,我开始拍打玻璃,我的手搭在鱼缸沿儿边,我的手开始伸进去,我碰到了水,我开始搅动,我开始捞鱼···”导师讲故事的能力真是一流。当她在讲述时,随着情节推进,能明显感觉到周围老师的呼吸慢慢开始凝滞。当我们开始警觉的时候,孩子就进入了我们的“黄灯区”。这里是有和孩子协商思考的余地的。
什么时候喊停?想想蒙氏的三大铁则: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保护环境。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灯。关键是,我们对孩子的了解有多深?我们能否透过他的行为,预判他的目的,能否相信他不会伤害鱼缸中的鱼和保护自己?
如果面对一个集体,每个孩子的“黄灯区”是不一样的,这又该怎么办呢?我傻傻地问。
导师眼睛一转:那可不能让孩子抓到你的套路,把住你的命门!可能要时不时转换你的沟通方式。
似乎确实如此。作为老师,我是太容易被孩子看穿了。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今天的主题是“蒙特梭利哲学”。导师没有具体向我们阐述“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而是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急于知道答案的我心里不禁有些烦躁。但从一个个例子中,我会不自觉观照内心。我不停地问我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这,是一个值得终身追寻的问题。
最后,附上几张1952年的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