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原本是山东直隶的秘密民间组织,其主要成员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底层劳动群众。1898 年,义和团开始发起轰轰烈烈的“扶清灭洋”运动后,像决堤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北方。但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清王朝对其态度的变化,义和团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一年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美等11 国公使在北京签署了《辛丑条约》,付出巨额赔款。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种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历史背景下,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寄希于通过变革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阻挠破坏下,变法百日在政变中失败;而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底层民众则掀起了一场更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义和团运动。该运动为何在山东首发,这与帝国主义对山东的控制和侵略是密不可分的,山东半岛以及胶州湾的优越地理位置,引来了德国侵略者觊觎,教案事件时有发生,德国侵略者武力占领了胶州湾,将山东半岛纳入势力范围。德国侵略者在此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大肆掠夺资源,严重损害山东人民的利益。
刚开始,从白莲教中演化出来的义和拳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民间习武团体,一般没什么重要的政治诉求,对社会和清政府的政治地位也没什么威胁,平稳度过了很多年。但在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下,1898年,冠县、威县、广平等地的义和拳联合起来,推举赵三多为首领,开始了公开的起义,它们以“扶清灭洋”“助清灭洋”“兴清灭洋”为旗帜,斗争的矛头直指洋人。对如此巨大的社会运动,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级官员自行决定。由于中央和地方官员对义和团的态度非常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中央政府也深受影响,时而主剿,时而主抚,但总的倾向是主抚。而最终决定明确支持义和团,则是要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
得到了 清政府的官方支持,义和团情绪高涨,迅速向更极端、更加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对传教士和教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打杀。1900 年春夏,义和团进入京津后,情形愈加混乱,许多传教士和外国人、中国教民在冲突中被杀。义和团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包括纸烟、若如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等,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死于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8口同戳者”。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也明确宣布打杀,他们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烧放”,明令要“康有为回国治罪"。
在这种情形下,西方列强以“保护使馆”的名义组成“八国联军”发动又一次侵华战争。这时,清政府已失去了回旋余地,必须在“洋人”和“义和团”之间作出站队的抉择,清廷召开四次御前会议,最后慈禧拍板“迎战”,利用义和团对抗洋人,6月19 日清廷“向各国宣战”,命令清军与义和团一起攻打使馆区,官方的站队,使得义和团如打了鸡血,更加斗志高昂。但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中方终因武器落后而不敌八国联军,北京城于8月14日被攻破。慈禧于携光绪等向西仓皇出逃。就在八国联军血洗北京,残酷屠杀义和团团民之时,西逃途中的慈禧已开始与列强议和。为尽快熄灭西方列强心中的怒火,与列强达成和议,清廷从9月7日起连续发谕,下令剿杀义和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灭不可。”把八国联军的侵华事由扣在义和团身上,经过清政府地方官的严剿,一些零星小股义和团也被最后扑灭。在八国联军开到的一些城市,迎接他们的往往是清政府官员挂出的'拳匪"头领的首级。从开始的扶植,到利用,最后的抛弃和毁灭,清廷把义和团当成了自己抵抗洋人的稻草枪,而义和团在自己的纯真幻情中,迷失了自己的斗争方向,相信了主子,其过程是壮烈英勇的,其结果是悲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