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坐车路过呼兰,心里都不自觉的神圣起来。只因为一条河一个女子。这条叫呼兰河的普通河流因为她最优秀的女儿萧红,一直汹涌的流进了我心里。
大学时的现代文学老师十分爱重萧红而厌恶郭沫若,我虽然没太听课,却也深受老师影响。萧红的这些作品里,我最爱《呼兰河传》。
记得我的老师这样描述他与《呼兰河传》相逢的喜悦:他说他捧着这薄薄的小册子简直不忍心那么快就读完。这一点我正相反。遇到自己喜欢的书,不管长短,我都想一口气读下去,除了必要的吃饭和实在睁不开眼睛时的睡觉,那样才酣畅淋漓。《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本书。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每次读完这本书都有这样的感觉。东北的环境我太熟悉了,我和她一样生于斯长于斯。我的鞋底在冬天也长过“掌子”,我家也曾被大雪封门,我也经历过神乎其神的跳大神……当然,有很多是我没有经历过没有见过的,可是在萧红笔下,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
呼兰河的人,或愚昧或麻木,或自私或贪婪,或善良或执拗……一个总出事故的大水坑没人想着填上,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吃便宜猪肉;团圆媳妇受尽折磨致死,提出心里疑问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冯歪嘴子的小小孩子连盖着面袋子御寒的资格都没有……这一切都落在一个孤独的小姑娘眼里。
她太孤独了。一个从小缺少玩伴只有祖父疼爱的小女孩, 她把家里的菜园和仓房当成天堂,那里承载了她童年所有的快乐。家里什么都是成双成对的,院子的一垛破砖也有一堆泥土来陪,只有她是孤独的,后来这孤独陪伴了她一生。
我曾为了朝圣特意去呼兰,去看了萧红故居,看了呼兰河。那条河并不宽阔,那些新整修的屋子里,没有一丁点那个小女孩的痕迹。
想起我小时候,似乎就有些落落寡合。别人踢键子跳皮筋,别人兴奋的叽叽喳喳,别人和在我学校做老师的父亲相伴上学,后边踽踽独行的一定是我……热闹是他们的。所以看到那样的萧红,那个孤独的不知所措的小女孩儿,不知是疼惜她还是在送别自己的少年时代。
后来与萧红有瓜葛的男子,那个我记不住名字的她为之逃婚又许之的某某,还有救她于危难的她曾亲切呼唤的三郎,到后来的端木蕻良,骆宾基,甚至坊间传闻的鲁迅,我相信她都倾心过。可越长大她内心的孤独也该越强烈了吧,她一定是在找寻那个能走进心里那条孤寂小路的人,这寻找直到生命的枯萎。
最后,她一个人,孤零零的葬在他乡,连灵魂也漂泊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