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人类交流方式的进化:从寄信送信,到打电报,到打座机,再到传真机,再到寻呼机,然后是手机,然后PC互联网兴起(从邮箱,到QQ),再到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兴起(微信为代表)再然后是短视频……我们的交流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密度越来越高,感官的刺激越来越丰富。
微信的本质是社交平台工具,是连接所有人的信息手段。微信是第一个几乎实现了全民上线,全民连接的数字化平台,你要把他说成一个数字化的中华大地也不为过(也可以这样说:原始形态的元宇宙)。
谁会替代微信?有人说是今日头条,我觉得还不是,头条是很好的资讯交流平台,当前我会花不少时间在头条系上获取资讯,创作内容,但是真要找人联络,我还是得上微信去。这一点上,暂时还看不到谁能替代微信。
从工具形态上,微信可能会自我升级迭代变成更高级的工具。但是,微信的元宇宙特性,这一点暂时是比较难被颠覆的,因为这个是带有自然垄断和路径依赖属性的。一定要说谁有成为微信挑战者的潜质?那还得首推字节跳动,因为它抓时间和注意力的能力太狠了。但我不认为视频未来会一直那么重要,理由在下面会讨论。
下一代的社交和沟通工具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按照前面那个“更快、更密、更刺激”的规律来往下发展,应该是基于对大脑认知和神经系统的深入理解,以脑机接口直接传递神经信号的一种模式。
换句话说,之前我们的交流的信息是脑子里先有个想法,然后考虑怎么表达(说、写或做动作),然后通过信息介质传递(比如说书本纸张、显示屏幕显示的图像,或者播放的声音),听众通过眼睛和耳朵,接收到了传到大脑里,再进行理解的。这么一看,其实绕了很大的一个圈,不光慢、费劲而且失真程度很大。高效的交流,应该尽量是脑对脑的直接沟通;离得远的人,则通过“脑联网”进行沟通。人类由此进入“脑联网时代”。
“脑联网”要怎么实现呢?
第一步,肯定要先通过脑机接口(NeuraLink),马斯克已经在搞这个了。基于脑机接口,我们可能不太需要看看或听,直接get到信号,然后大脑里就懂了。
第二步,我们需要穿戴在身上的脑电波发送/接受器(这是下一代的手机,后续也许可以逐步植入到人体),如果离得近,两个人直接脑波交流,所谓的心有灵犀。离得远的,可以借助国际脑联网进行远距离交流。
华盛顿大学的脑脑联机实验,甚至可以三人玩脑电波俄罗斯方块了。
知识百草园
,
#外星文明真的存在吗
视频号
脑联网时代的生活是啥样的?
我们来天马行空地畅想一下吧:
首先,学习应该能变轻松一些了。要学啥知识技能,直接下载到脑袋里就好了。看电影,玩游戏,也会改叫“虚拟体验生活”了。
第二,估计不用学外语了,大家直接脑波交流,省了好多事儿。
第三,相亲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比一比各自的脑参数,你的脑袋是多大内存的?脑机接口是1.0还是2.0的?处理能力是plus,还是max的?
第四,街上估计不会有眼镜店了,但是满街的补脑食品、脑部按摩店;没有书店了,全是知识下载店了。
第五,脑波攻防术和防护装备成为热销。
第六,骗子少了,强盗多了。
想不出来了,脑子不够用了,欢迎大家再补充吧 ……
最后会变成黑客帝国那样的吗,大家都泡在培养舱里头?如果真是那样,我们会比现在更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