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真正的自己。
最近看了一本书,《无声告白》作者是一位华裔女作家。以一个小女孩的离奇失踪揭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书中的女主人公小A从小生活在那个人种被歧视的年代,不被允许的异国恋情、男女待遇的不平等。。。普遍存在。可偏偏她的父母就是异国恋情。身为美国公民的母亲家人瞧不起是中国人的父亲,奈何爱情的伟大力量让父母觉得他们可以超越世俗。为了逃避世俗的眼光,他们一家人隐居于一个小村庄,本以为过上了他们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可生活就是有这种打破一切梦幻的功能,柴米油盐、流言蜚语。。。另心高气傲的母亲开始动摇,对生活现状及其丈夫不满的母亲内心已经开始萌芽。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是男性,可医生这个职业却是母亲梦寐以求的梦想。于是母亲丢下年幼的孩子和丈夫偷偷跑去医学院,不留音信一走就是几年,母亲走了,家散了,年纪小小的小A亲眼目睹了母亲走后颓废的父亲,可怜的哥哥以及不忍直视的家里,于是对母亲的渴望越发强烈。终于有一天母亲回来了,失而复得的那种不真实而又兴奋的感觉也为后来小A的残局埋下伏笔。
母亲回来了,家像家了,父亲也是父亲了,这种幸福而又不安全的感觉另小A胆怯,于是害怕再次失去母亲的小A变得异常懂事听话,极力讨好母亲,为了母亲做自己最讨厌的数学题,选自己不喜欢的选修课,母亲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女儿身上,想让女儿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以至于后来本对数学对医学不感兴趣的小A不堪重负,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_半夜跳进了小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她用这种方式像她的母亲告白,她想告诉母亲:妈妈,我爱你,很爱很爱,我想让你开心,但是我真的不喜欢医学,我真的学不会数学,我真的太累了,我想休息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话,太乖的孩子一般命不太好。不可否认,我们都喜欢乖孩子,听话又懂事的孩子自然讨人喜欢,但是我们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本该烂漫叛逆的年纪却像个小大人的孩子,大都父母都会有点问题,所以当你的孩子有着不和乎平常的懂事时,家长得反省了,是不是当着孩子面吵架了,让他们觉着不安了,是不是哪句话伤到孩子了。。。生活中处处可见,特别听话的孩子往往第一反应总是先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久而久之他不再去考虑自己的真实感受,随着他长大,慢慢的他可能就失去了自我判断,自我审视的功能,他可能会事事考虑别人更多,他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别人的喜好,总是委屈自己去求全别人,久而久之,内心的压抑一发不可收拾,抑郁、暴躁、自虐、不安。。。随之而来,另他找不着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缺口,那种令人窒息的感觉如影随形,才会令人走上那条他以为是解脱的不归路。
什么样的年纪就干什么年纪该干的事,不同的年纪就应该拥有不同的心境,人生的路得要慢慢走才能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该是撒欢的年纪就卖力撒欢,该是疯狂的青春就可劲疯狂。
孩子,你不用太乖,追随自己的内心,活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