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到仪式感这个词是在大学的一堂课上。公司战略课程,授课老师是一位侃侃而谈的男老师,上课时喜欢谈一些无关课程但却引人深思的话。现在已记不起他说了哪些内容,但以他40多年的人生经验来看应该很丰富。
再次想到仪式感这个词,源于学校的一项新规定。针对于本科生,上课铃响后教师宣布上课,班长喊“起立”,所有学生向教师致意“老师好”。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怎么像小学生的规定,估计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想法。
上小学时,“老师好”、“老师再见”这两句话陪伴了我们六年,而初中、高中或许已没有这种仪式。于情于理,学习知识本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无论你和老师有多么深厚的交情,但在课堂上,便只有两种角色,老师和学生。问好不是刻板的要求,而是一种生动的课堂文明,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觉得微不足道。
若不细想,生活中很多不成文的规定便会被忽略。于我,信奉极简主义的我,过多繁琐仪式是一种负担,但同时与追求完美的我相矛盾,两者冲突不断,常常无果而终。
最终认同仪式感始于一场婚礼。2017年5月1日,寻常的劳动节。高中同学与她的命运伴侣携手一生的起点。婚礼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但却很感人。真挚的告白,浪漫的音乐,红色的装饰,火热的气氛,亲友的祝福,感动的泪水,在那一刻,这些都融为一体,或许这就是举办婚礼仪式的意义所在吧。此生唯一的场景,不可复制,专属于这个年龄,这种心情。回想起自己以前对婚礼的看法不免伤感。
当我们在看书时,午后的阳光透窗,或柔和的灯光照射,咖啡飘香,笔尖划过泛黄的纸张,这美的场景何尝不是一种仪式。生日宴会上的蜡烛是标配,相伴而行的有许愿,有高歌,有种种独特的庆祝方式,倘若以一碗长寿面搪塞过去,虽无可指摘,但总归没有体现日子的特别。人们最钟情的各种节日,也正是由于美好的含义而显得分外珍贵。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春节的鞭炮无一不是人们追求仪式感的表现,因为仪式,所以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更让人铭记。我们可以制造惊喜,可以追求美,可以有趣的生活,为何把三百六十五天当作固定不变的模型呢?追求仪式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都为美而生。
仪式感,与矫情无关。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是苍白的点缀,是美的修饰。生活不是只有随意,也需要庄严。关于仪式,约定俗成也好,自我创造也好,请认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