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元曲的学者必不可少的要用到一本书——《太和正音谱》,作者是明朝的朱权。明朝的皇帝姓朱,人们大致能猜到他皇室宗亲,往深一点想象,估计他是像曹植那样的一个热爱文学的文人型皇子,但出人意料的是年轻时候的朱权是位弓马娴熟的将军,并不热爱文学,成为学者那是他中年以后的事情。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15岁时因为武略出众,被朱元璋封为宁王,驻守大宁,负责统帅投降了明朝的草原民族朵颜三卫,与分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共同防御已退至漠北的蒙古人。时人称:“宁王善谋,燕王善战”。朵颜三卫是明朝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骑兵部队,朱权能够当上他们的主帅,说明年轻时的他绝不是我们想像中的文弱书生。
朱元璋死后,孝文帝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害怕被诛杀,被迫起兵“靖难”。朱棣垂涎朵颜三卫的战斗力,于是携带了大量的钱财来拜访朱权,邀他共同起兵“靖难”。朱权同为藩王,也在朱允炆的削藩目标内,他内心对朱棣是同情的,但他也明白谋反一旦不成,便是株连九族的大祸,所以他一开始是决定按兵不动,隔山观虎斗的。他对朱棣以礼相待,但对共同“靖难”的要求却坚决予以拒绝。朱棣也没有强求,明着和朱权拉家常,暗地里却指使手下人拿钱去收买朱权手下的将领。朵颜三卫是草原民族,比较贫穷,作战勇猛也只为多挣些钱,在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忠义的概念,只要有奶便是娘。朱棣能给他们钱财,他们自然乐于为朱棣效劳。这一切年轻的朱权都被蒙在鼓里,朱棣要离开,他还在郊外置酒话别,就在这个时候朱棣串通了他的手下陡然发难,挟持了朱权。朱权迫于形势,不得不和朱棣共同走上了“靖难”之路。
朱权辅助朱棣进行了四年艰苦卓绝的“靖难之役”,终于获得了成功,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而朱权也因为功勋卓著,封地从贫瘠的北方迁到了富庶的南昌,封号依然是宁王。朱权原本想在新朝廷里有一番作为,可他的军政能力引起了朱棣的猜忌。朱棣给予了他足够的荣华富贵,但却没有委以他军国大事,朱权成了“富贵闲人”。这个时候朱权仅有25岁,而他的政治生命在这个年龄却就已经终止了,他曾经一度消沉,但他“善谋”的智慧在这个时候显露了出来,他很快转变思想,重新开始振作,将余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化事业上。在人生后几十年里,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戏曲、音乐、历史、茶艺、道学等等文化元素上都留下了他鲜明的印记,他将元朝各名家的戏曲作品进行分门归类,并加上自己的品评,写成了著名的《太和正音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戏曲理论著作;同时他自己亲手动笔编写了《大罗天》、《私奔相如》等杂剧十二种,开启了明朝传奇戏曲文学的先河;他编纂的《神奇秘谱》,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琴曲;他制作的“飞瀑流珠”琴,冠绝整个大明王朝;他编撰的《汉唐秘史》、《茶谱》、《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成为研究汉唐史、茶道和道教历史的重要史料。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出于原本的马上将军朱权之手,可谓让人叹为观止。
回顾朱权的一生,他年少有为,未及弱冠便统帅三军,守卫一方;青年时,遇上“靖难之役”,他原本可以乘势而上成为一代雄主,但他当时尚还稚嫩的肩膀还难以承受天下的重担,所以历史选择了朱棣;中年时,他面对政治上的失意,他展示出了高超的智慧。他没有像他的侄儿朱高煦那样不停的耍阴谋,成为国家的乱源,最后弄得身死名灭,也没有像其它一些藩王那样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成为国家的蛀虫。他理性的选择了放下手中的马鞭,拿起文笔,彻头彻底的改变自己,通过勤奋努力,在中国文化史上了留下了璀璨的一页,同时他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自己,使自己的人生一样辉煌。
老子曰“上善若水”。朱权正是具有水的变通精神,才使自己人生能够绕过死胡同,奔向历史滚滚向前的大潮,而他超凡脱俗的道家情怀,也使得他心态格外健康。他整整活到了70岁,是明朝难得的长寿王爷。
西方谚语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开启一扇窗”。朱权正是发现了这扇窗,所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