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12月6日
早晨起来看到“界面文化”前几天推出的一篇文章-----从鹿道森自杀再反思“阳刚之气”:男子气概不是与生俱来之物,而是强加的理想。文章中指出对阳刚之气的强调和鼓吹必将加重校园霸凌的危害,鹿道森自杀的事件也让我们再次反思对儿童性别观的认识和教育---如果能够建立更开放、更平等、更宽容的校园性别环境,是否类似的悲剧就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呢?
许多新闻都在讨论“阳刚之气”,谁可以成为典范标本呢?这个词汇本身涵盖了就是对男性力量特征的推崇以及对女性群体存在无意识的贬低。是那些为人类谋福祉、不仅仅是胆量与耐力,还有更多冷静、自制力、公正、荣誉、对他人成功不加嫉妒的真诚欣赏,以及进入社会后所需的互惠互让精神的优秀男性?不过这难道不是人类应该共有的特质么?应该无分男女才是。
这篇文章是在挤地铁的间隙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完成,刚读界面文化的文章时非常吃力,阅读一篇文章大概需要重复三遍才能领略其中大意,文章中大多是针对时事进行探讨研究以及优秀书籍推荐。看完文章后,不禁联想到身边男性,他们有着怎样的特质?第一个映入脑海的是我的父亲,他在我人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毕竟没有他就不存在我。从外形看,父亲身高一米八,体格魁梧,强健有力;小学未毕业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只会凭生存本能去思考。稍大一点后被爷爷奶奶送去湘潭学习木工技艺,求得一技傍身。
父亲身上有多重角色定位,在不同身份之间进行转换。家庭角色:父亲、丈夫、兄与弟、为人子。社会角色:承包商、木工师傅、公民等等。我想父亲在社会角色是成功的,提供了他的社会价值后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至于家庭角色,父亲给了我跟弟弟一个安稳舒适的童年。不管生活将他如何打磨,他永远会支持我与弟弟的学业,关心我与弟弟的身体健康。父爱很微妙,读书不多也没有什么伟大的思想抱负,只是在简单的履行繁衍子嗣的本能与义务,然后倾注父爱,给到他所有能提供的物质条件。
小时候觉得父亲很强大,无所不能,我所遭受的一切困难在他那里都可以轻松解决。长大后慢慢发现,父亲也很脆弱,他也会生病、会痛苦、会一个人在角落默默抽烟、会在遭受工作压力后回家发泄不满。父亲很少动手打我跟弟弟,虽然总是跟母亲不和争吵,却也从没动手碰过母亲。跟爷爷奶奶在青春叛逆期便分居别住,我不敢说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因为他的确不是。人是很矛盾的个体,父亲对我是十足的爱,对他的父亲多是鄙夷与不屑。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