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稍微有点长,但个人觉得讲得很实际,非常有参考价值,分享给大家。
选择专业,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要把自己的追求、性格、爱好、志向、家庭等等,与社会的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这里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也应该有一些主观和客观标准结合的思路。我只能结合自己的教训和做教育工作的经历,提供一些参考的角度。
一些基本的原则:不能光凭自己的兴趣,不能想当然,不能只看表面的潮流,不能一刀切。
我当初选专业,纯粹是凭兴趣。现在看来,光凭兴趣选专业是有问题的。因为人的兴趣是会变的。中学生的兴趣更是像三伏天的天气,变换莫测,想象的成分居多得,非常靠不住。
尤其要注意的是,当你把兴趣变成自己的专业,变成日复一日的刻板重复劳动以后,这种兴趣很可能就烟消云散了。
顺便说一句,文科真的很累,各种累,综合性的累,不可描述的累。这种累还不仅是身体累,更是心累。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简单生活的人,最好选择理工科,虽然也很累,但主要是身体的累,还是会少累很多。
不能想当然。有些专业听上去很酷很好玩,但实际上......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生物学。神奇的生物,神奇的大脑,神奇的基因,神奇的遗传密码......而且大家一直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天下,人类健康、世界的未来取决生物学的发展blha blah blah。这些说法很可能是对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漫长的,实验室的现实是枯燥的,乏味的,非常非常辛苦的,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再比如计算机专业,比尔盖茨,乔布斯、雷布斯......一代天骄,世纪新贵,掌握世界的核心代码,黑客帝国,多么令人神往......然而你最好先了解一下码农的泪。
再比如本人的专业,中文系,虽然不是热门,不少人(包括我)天真地以为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进了中文系就可以做鲁郭茅巴老曹。幼稚啊。
但是千万别误会,我不是在劝大家不要考生物、计算机、中文,只是提醒大家现实与想象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比例,在每个人,每个人的每一个时期都不一样。这就要更多地了解自己:我是理想型的性格,还是现实型的性格?我遇到过非常主观、非常浪漫、非常爱幻想的人,迫于父母的压力,学了理科,结果很痛苦,也学不好,最后还是转到中文系,整个人就好得多,最后做了电影导演,现在活得很滋润。
不能只看表面的潮流。冷热是相对的,潮流是不断变化的。理想与现实是动态的。今日的理想,可能变成明日的现实,反之亦然。今日的热门,可能变成明日的冷门,反之亦然。比如我读本科的时候,电脑专业是冷门,社会上电脑很少,没有用途,根本分不出去。再比如前些年管理专业热得不得了,现在好像也饱和了。
比如数学。一直是人们眼里的冷门,但我认识的学数学的,出来干什么的都有,都是牛人。复旦有个77级数学系,被称为史上最牛班级,大家可以随意感受一下:http://tieba.baidu.com/p/3012858453
其实这是有道理的,数学是逻辑的基础,是一切的基础。数学强的人脑子坏不了。社会越发展,要用到数学的地方就越多,越深入,比如人工智能、金融。大摩面试,关键就是数学。以后大数据时代,更是需要数学。
请注意,这并不是建议大家都去考数学系。数学是特别需要天赋和兴趣的,自我控制力强,耐得住寂寞的。没这些条件最好别去碰,但如果正好有天赋和兴趣,那也别因为误听社会的传言就放弃数学。
不能一刀切。这个原则太重要了。比如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呢?这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都标准不一样的。文科的,如果在一流大学的二流专业,与二流大学的一流专业之间选择的话,应优先选好的大学,选尽可能一线的城市。因为文科特别需要眼界、机会、社交、平台、人脉,对大学和大学所在城市的整体环境的要求,高于对专业的要求。
比如,中文专业,相比金融专业冷门,钱景也暗淡。但是在上海复旦中文系和二线城市次一等高校的金融专业之间,我建议还是优先考虑复旦中文系。这倒不是为了什么理想,恰恰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前不久有个复旦中文系老教授的工资单把大家吓坏了,但这是一个误解。复旦中文系老教授的工资单可不等于复旦中文系毕业生的工资单。复旦中文系的毕业前景一直不错,2014年本科就业率达到97.83%,有个学生拒了税前17万年新的企业。我们很多学生去了世界500强,做投行的也有。中文系看上去很“文”,其实有语言和写作的功底,弹性很大,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大。
当然,再强调一下:如果要选择中文系的话,要尽量选择名校,否则还是考虑更实用的专业吧。
但是理科就更看专业的好坏,在中科大和上海大学之间,我一定选择中科大。
想要走学术道路,一定要力争名校,因为学术是很讲圈子和传承的,起点太重要了。假如你的分数只够普通院校,就要更实际一些,尽量考虑应用类、技术类,总之是更实用的专业,像通信,计算机,电气等,这样将来在找工作的时候可以弥补学校牌子不足的问题。
大城市的优势当然是一目了然的。越是小地方的考生,越是家庭条件薄弱的,我越建议去大城市。因为在大城市眼界开阔,实习机会多,发展比较现代,观念比较进步,相对来说不那么讲背景关系。但如果是家里很有钱很有权的,本来就是在大城市长大的,我倒是建议去边远一点的地方,经验和感受更广阔的中国。想想那些大领导,都有年轻时代在边远地区锻炼的经历啊。一个原则:上大学,就要去与你熟悉的环境不一样的环境。
在选择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应用的时候,也是可以参照类似的动态原则:家庭条件薄弱的,尽量选择技术应用类,更经世济用的方向;如果是家里很有钱很有权的,可以更多考虑基础研究,理论性的专业,学术研究型的生涯。
有人会说:你这是歧视,这是搞阶层固化。恰恰相反。首先,鲁迅说得好,人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人首先要考虑最实际的生存问题,然后再考虑更抽象,更美学,更精神层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走技术应用的道路,更容易突破家庭出身的束缚,更有利于打破阶层固化。告诉你一个秘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那么多技术和应用出身的领导,比如......
未来是技术的天下,这个趋势已经愈来愈明显了:计算机、电子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与管理、新材料、新能源......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一点要注意,父母不要自以为是,强加于孩子,因为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父母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比孩子更过时。我觉得比较可靠的信息来源,是在校和毕业了几年的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不难通过各种校内论坛和社交媒体从他们那里得到建议。
最后,不要太紧张,任何选择,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慢慢你就会明白:我们都要选择自己的命运,但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