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合上书页时,指尖还留着纸页的温度,脑海里反复浮现书中那句话:“写作不是笔尖的独行,而是思维与灵魂的双向成长。” 这本书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带着我穿过“盲目写作”的迷雾,在文字的旷野里,看见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一、目标:给写作安一个“指南针”

曾几何时,我总以为写作是“灵感来了就写”的随性事,却在无数次卡壳中陷入迷茫——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写”。书中那句“明确的目标是写作的起点”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混沌的思路:原来不是“先会写”才定目标,而是“先定目标”才会写。

作者提到的“长期目标锚定方向、短期目标拆解行动”,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写复盘笔记的狼狈:想面面俱到,却漏洞百出。后来试着像书中说的那样,先定“每月聚焦1个主题(比如‘成长复盘’),每周写1篇具体场景文(如‘如何用3个步骤克服写作拖延’)”,思路竟渐渐清晰——原来目标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帮我在文字里“定点深耕”的指南针,让每一次落笔都带着“成为更好写作者”的底气。

二、输出:把知识“揉进”自己的骨头里

“流畅性错觉是知识的‘温柔陷阱’。” 读到这句话时,我忍不住红了脸——多少回看完书觉得“我懂了”,提笔却像“漏了底的篮子”,什么都剩不下。作者说,“真正的掌握,藏在输出的裂缝里”:当我试着把书中的“费曼学习法”写成“如何用‘给妈妈讲清楚’来检验学习效果”,把“知识的诅咒”拆解成“写文时别默认读者懂你,要把‘术语’翻译成‘生活场景’”,那些原本生硬的概念突然活了过来,变成了我能随手调用的“思维工具”。

原来写作的本质,是一场“知识的化学反应”:输入的是别人的文字,输出的却是自己的思考——就像书中说的“把读到的‘别人的故事’,熬成滋养自己的‘心灵鸡汤’”。现在每写一篇文,我都会问自己:“这段内容,能不能让读者在我的经历里看见他自己?” 这种“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让写作不再是“文字搬运”,而是“思维的二次生长”。

三、坚持:在“大周期稳定”里与自己和解

曾因“某天没动笔”而焦虑到失眠,也曾因“写砸一篇文”而自我怀疑——原来我一直困在“完美主义”的牢笼里,把“坚持”等同于“每天必须做到”。书中“科学坚持=大周期稳定+小周期弹性”的理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心结:就像我培养运动习惯时,不必纠结“今天没跑步”,只要每周保持3次频率,半年后体能自然提升;写作也一样,不必苛求“每天高产”,只要每月保持4-5篇高质量输出,一年后就能看见文字从“生涩”到“流畅”的蜕变。

现在的我,会在忙碌时允许自己写“碎片化随想”,也会在状态好时深耕“长文创作”——因为懂得“写作是一场和自己的漫长约会,不必急着赶路,重要的是别停下脚步”。这种“温和的坚持”,让我不再把写作当任务,而是当成“每天给自己留的30分钟心灵对话时间”,反而更容易靠近“持续成长”的轨道。

四、工具:让AI做“助手”,别做“主人”

当AI写作工具越来越普及,我也曾陷入“依赖还是拒绝”的困惑:用吧,怕失去原创力;不用吧,又觉得效率太低。书中“AI是翅膀,不是拐杖”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就像作者说的,“可以用AI搜素材、捋提纲,但灵魂的部分必须自己填”。试过用AI生成“选题库”后,再用自己的经历筛选“哪些选题真正戳中我的痛点”;用AI润色语句后,再反复推敲“哪些表达藏着我的温度”。

原来工具的价值,在于帮我们省下“机械劳动”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思考与创造”——就像笔是为了让文字更流畅,而思想永远属于握笔的人。现在的我,会坦然接受AI的辅助,却更珍惜每一次“大脑独自运转”的时刻:那些在键盘上敲出的、带着个人烙印的文字,才是写作最珍贵的“灵魂内核”。

合上书,望向窗外的晚霞,忽然觉得写作这件事,就像一场“和自己的双向奔赴”:我在文字里梳理困惑、记录成长,文字也在悄悄打磨我的思维、丰润我的灵魂。正如书中所言:“写作的终极意义,不是写出多少爆款,而是在每一次落笔时,都比上一次更靠近真实的自己。” 往后的日子,愿继续带着这本书的温暖与启发,在写作的路上慢慢走——不为追赶什么,只为在文字里,遇见那个“不断生长、始终向前”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