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也
曾经的朋友,现在形同陌路。生活环境的差异、自我认知的不对等、价值观的对立,甚至是家庭和伴侣的潜移默化,造就了我们现在可以相见,却沉默以对,转身离开。
——木也
高中的时候,我们几个是死党,一起逃课、一起打球、一起追女孩,感情好到无以复加,毕业的时候,喝到酩酊大醉,互相约定,这一辈子,永远都是兄弟。
我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大一到大四,每个寒暑假,我们都聚在一起。平时的天南海北相隔,让我们凑作一堆的时候更激动,相约出去爬山打球,KTV里鬼哭狼嚎,大排档喝酒,网吧里通宵游戏。。。每次分别的时候,大家都很伤感,约好下一次放假再聚,人虽分开,心在一起。
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有的留在省城,有的回到老家县城,因为工作的缘故,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聚在一起,慢慢的,我发现一切都在改变。
毕业的头两年,我们还和以往一样,话题开始转移到工作里碰见的烦心事,和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等等,然而只要是兄弟们在一起,依然是轻松自在,压力全无。
改变终究还是来了,让我措手不及,怅然若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回老家,完全就变味了。
年三十晚上,照旧聚在一起,定居在老家的朋友张罗着去他家。他新装修的房子,专门预留一间出来,一张牌桌,四把靠背椅。我很惊讶地说这是开棋牌室啊!他笑笑说都多大岁数了,还出去唱什么歌爬什么山,打打牌小赌怡情多好。
那天晚上,他们教会我扎金花、梭哈,这是我第一次赌钱,一晚上赢了几百块,但是丝毫没有兴奋的感觉。
然后大年初一的下午,继续打牌,我很烦躁但碍于面子又没办法走人,到了晚上,他们又带我做一件从未经历的事情:洗澡按摩XXX。。。
你们都懂的,我也许真是个傻货,但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兄弟们会转变得如此彻底?
这时候我终于发现,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
他们习惯了在老家的慢节奏生活,懒散闲适的工作,空虚麻木的精神,自以为成年人应该有的生活模式。
我却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又多又紧,生活可以是看书旅行看电影聊天扯淡,觉得很有意思。
这里会引申出两个问题让列位看官撕逼:
一、封闭保守的环境(小县城、乡镇)果然是比开放积极的环境(省会城市、大城市)Low很多啊,社会进化会淘汰掉这些人的;
二、啧啧,果然在大城市里待了几年就开始大放厥词,高高在上地从鼻孔里看人,其实就是个忘了本的贱人。
我没那么高端,也没那么悲天悯人,只是觉得很失落。
没有谁做错了,也没有谁的生活方式错了。
错就错在,我们终究抵抗不了时间和环境的消磨,失去了在一起的默契。
这让我耿耿于怀!
《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经典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就是让我们习惯并依赖的墙,有的墙高耸坚固,有的墙低矮脆弱,我们习惯于这些墙的存在。县城的生活保守传统,但是稳定;城市的生活开放活力,却随时变化。
你可以说,哪种生活是高尚的,哪种生活是低俗的么?
我们都没有资格作出评判,生活在其中,你如何保持公允来界定所谓的对错?
好友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老家,工作是家里安排好,结婚是水到渠成的惯例,生了孩子父母带,男主外女主内,男人的外面的吃喝玩乐被认为是一个男人该做的,夫妻互不打扰。一切都如同父母当年一样,代代延续下去,没有惊心动魄的改变,没有多余不切实际的想法,生活就是生活。
十多年,每次回到老家,路还是那条路,人还是那些人,唯一变化的,就是诺基亚3310换成了iphone。
我在外面,试着从父母的庇护下独立适应这个世界,努力工作,用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珍贵的职场经验;试着按照自己的本心寻找爱情,不愿意掺杂许多的功利,至今孑然一人;试着去看更多的书,接触更多的人,想弄明白除了生存这个本能,人还应该追求什么,精神世界需要什么?
在上面这段话里,我到底还是表露了自己的态度:我不喜欢朋友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不喜欢!
可是又能如何?我改变不了他们,如同他们改变不了我一样。
我们的爱好已经不一样;
我们的生活已经不一样;
我们的价值观已经不一样;
我们的精神状态已经不一样。。。
爱情敌不过时间,友情同样如是。
我妈曾经跟我说:你会有很多朋友,但是知己交心的,不会超过两个!
我在今天,完全认同了这句话!
这是一个很让人沮丧的事实:美好的事物总是有保质期的。
现在再次相见,我和朋友们也只是点点头,打个招呼,简单聊几句,然后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走去。
我同时也在庆幸:还拥有两个朋友真挚的友谊,思维方式相同,聊得来,凑的起,互相可以为对方挡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