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与网络相爱相杀的经历。如果不经历这些东西,是不是意味着一个人被时代所淘汰了?
2017.8.9 星期三 阵雨转阴天
联网初时代
最早接触电脑是八十年代读师范的时候,那时要学习BASIC语言,学口令操作编程。老师讲的什么不记得了,也没学到什么本领。记得一次学会了在显示器上打出自己的名字,大得占满整个屏幕,激动地跟同学分享。那时候我们学校没有互联网,都是单机操作。
使用网络大概在九十年代后期,老式的台式机,还是电信拨号上网。几乎上不了网,上得了网也没有什么内容可看。过了一两年,宽带普及,网络迅猛发展。这时候,主要是下载小说和电视来看,还没什么交互平台,不过有谷歌搜索引擎。
看了几百本总有几千万字的各种小说,言情的居多,也有外国文学、古代文学作品。而台言电视剧就是当时最流行的,韩剧还没开始热门,只有少量剧集,质量也不高。名师管建刚说过:“阅读跟写作不是必然正相关的联系,就像你读了几千万字的言情小说,也不见得能写出一个短篇小说来。”确实如此,所以现在写不出小说也情有可原。
当我在小说和台剧日剧韩剧中沉迷时,儿子开始和小伙伴们打盛大集团出品的网络游戏《梦幻西游》。
联网热时代
2003年左右,朱永新发起轰轰烈烈的新教育在线——师生共写日记、随笔活动,拉开了我的电脑写作的帷幕,台式机与手提同时开始使用。先是两个帖子:教师“师语林”、学生“生言集”的写作和发帖。学校有任务,自己也有新鲜感,每周要传个几篇上去。十几年前的帖子,最近竟然被我搜索到了,一拉我的内容,有十页之多,都是关于教育和读书类的杂七杂八的文章。前几天那篇写儿子高中生活的《家有英俊少年》,出自于这里。翻看这些内容,当年生活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在眼前。
很快,教育在线开始有了“博客”这个平台,自愿申请,学校不强迫的。记得第一篇写的是老公带我去做足部按摩的内容:按摩的小姑娘手劲十足,痛得我吱哇乱叫,可按完了,走起路来身轻如燕。开始阶段有一部分文章是和“师语林”两边同时上传的,后来就以博客为主了。从06年到09年,三年间写了一百多篇长长短短的文章,以文字为主,图片很少,并且不能转载。在这里认识铁皮鼓干国祥等大咖,常常阅读他们的文章,也有热心朋友来阅读我的文章,写留言鼓励。最近想要去找回里面的内容,发现平台居然被封掉了。不会吧,我虽然写得不好,可是瘌痢头儿子也是自己的宝啊。太可惜了,幸亏大部分内容有存稿。
09年有个学生将他不用的QQ号给了我,除了用它聊天、办公,又开始在QQ空间里写各种乱七八糟的内容。比较集中的更新一直到13年,有两百多篇文章。在“今日书斋”栏目做了很多书摘,这些内容大多是网络阅读中的收获。当时按着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书目一路读过去,确实开阔了眼界,而摘记又为我寻找资料提供了便利;至于日记类的文章,大致是影评书评游记、教育随笔、生活小记之类的内容,现在回头看看,也很有意思。
期间,除了QQ,也在天涯论坛看各种八卦,在百度贴吧追星,浪费了大量美好时光,不过还是充实了空虚人生的。
联网疯时代
智能手机时代全面来临,各种程序和软件层出不穷,微信开始和QQ争宠。我很抵触这个平台,觉得跟QQ重复,怕使用了会更多挤占我的业余时间。我坚持了一段时间,拒载微信,只用手机QQ。后来政治任务下来,一定要下载,并要学会编辑公众号新闻内容,几乎是微信在你才能活的压力了。15年开始,手机上不得不下载了微信。学了编辑新闻,也没多大兴趣,为学校编新闻,一年也没几条,不过我还是学会了135外网编辑。
微信的使用,让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那些良莠不齐的公众号,沙里淘金,还是能看到一些干货的。
但微信荒废了我的写作兴趣和才能(如果还算有这么一点点的话),满足于时不时发一点照片,配一两句话的程度。不大愿意加朋友,到现在,才一百零八个好友,正巧与梁山好汉一样多,估计还有僵尸户头(所以不能揭竿而起替天行道)。而回头去看两年的内容,都是一些没什么用的照片,转载也不多。我不喜欢转载各类鸡汤文、保健文或者秘闻,怕污染别人的视线。不想申请个人公众号,因为懒,觉得申请了就得一直去伺候它,栽花种草,田间管理,多烦。实在非写不可,我就写在QQ空间里。
去年有段时间,开始使用微博,作为浏览新闻的窗口。没有织长长短短的围脖,也没有加好友。除此以外,先后下载过拼图、美图秀秀等修图软件,土豆、优酷、爱奇艺和B站视频等播放器,也下载过初页、美篇、寻色等相册软件,功能类似,各有千秋。寻色可以插入短视频,功能最强大,但竟然两次将我的相册封掉,心有戚戚焉。现在除了要用到插入视频功能,一般不用它做相册。还下载过一个植物识别APP——形色,很有意思,认识很多植物的名字和特点,什么合欢、紫薇、凌霄,牡丹与芍药的区别,德国鸢尾与普通鸢尾的区别,都在这里知道的。
这个时期,电脑手机全面入侵我的生活,订票缴费付款,只要有网络,世界任我游。方便的同时,它挤占我的睡眠时间,开启“晚上下不了线,早晨起不来床”的模式。泡在网上的时间之多,眼睛没有近视没有瞎掉,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联网新时代
今年暑假,突然发现了简书这个APP,一见钟情。它类似于美篇的功能,但它有栏目,每个栏目有编辑审稿,是一个电子杂志类平台。除了不能配音乐,其它功能非常强大:配图基本是原图的像素,高清;文字可以边想边写,发表了还能修改;每篇文章还有五次投稿机会。
广撒网,总有一两个栏目录用的,最好的一篇五个栏目录用,点击量最大的一篇是五百多次。当然也被禁掉过一篇文章,不过小心一点,不要有敏感内容还是没问题的。这些栏目的编辑有才气,有人情味,录用了有消息发来,拒稿也会给你回音,甚至教你修改。某次还有个编辑跟我聊天,像个耐心的朋友一样解答我弱智的疑问:为什么我文章后头的录用栏目标签不显示了?
最主要是简书有打赏功能,写的文字有人打赏、点赞,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把真心话泄露了)。从7月18号开始写,到现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已经发表了将近4万字,三百多元奖赏,74个喜欢,感觉自己蛮有点作家的潜质(嘚瑟了,这段你可以忽略,不要看)。据说达到2000个粉丝,25万字的量就可以申请成为签约作者,我手搭凉棚,远目眺望。
这就是我与网络相爱相杀的经历。如果不经历这些东西,是不是意味着一个人被时代所淘汰了?世界发展太快,三岁小娃都会打个手游。以后估计还会有各种诱人的APP出现(其实现在就有很多,不过不感兴趣罢了),挑喜欢的继续追寻,与世界联网,充实和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