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天孙一出场,本来自己玩的小姑娘就开始盯着屏幕和我们一起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小朋友喜欢小朋友,所以今天的主题,就说一下古诗里的小朋友们吧。或许他们读起来,会觉得更有趣。即便大人们,看看小朋友们的可爱神态,也会觉得生活轻松许多。
那些流传较广的有关孩童的古诗词,主要还是在唐宋,尤以唐代的白居易,宋代杨万里为多。但明清也有极好的诗,那首几乎大家都熟悉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便出在清代。诗中的孩童,多为牧童,或者渔童,有些是表现孩童本身的天真,有些则有自己仕隐的寄托;再或者便是身在田家,捕个黄蝶,捉个柳絮,总归身处自然,一片烂漫。
读着这些诗,多少是有些羡慕的,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是如此的自然美好,现如今要想找片黄花、捕个蝴蝶,或者下水摸个鱼、划个小船,可不是那么容易便能实现的事情。其实,诗中的孩童也未必尽是轻松,看上去自由飘逸的牧童,是小小年纪就在做工了。但一入诗,就是吹横笛,眠柳荫,满满诗意,让人羡慕不已。这便是诗对生活的美化吧。
不多说,一起来看这些美好的孩童吧。
在田家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是晚清诗人,这首诗创作于鸦片战争之后,却颇有唐风,我曾一度以为这是一首唐诗,却不料只有百年多的历史。当时诗人因政见被打击,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早春二月的草长莺飞、杨柳拂堤也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春天来临的美好,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多好,从此以后,所有的春天我们都有诗句去描述了,所有放风筝的快乐也可以用“忙趁东风放纸鸢”来形容了。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一共有两首,流传最广的便是这有关儿童的第二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与蝶,在春的背景里,把儿童的活泼,黄蝶的轻盈,都表现了出来。最后的三个字“无处寻”也把儿童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模样展现了出来,颇有趣味。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还是杨万里的诗。两首其实都在说自己,但末句里出现的儿童,却让整个诗句都生动了起来。儿童入诗,就是会产生不可思议的魔力。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陰学种瓜。
这一首,是实实在在在写田家孩童了,年纪不大的儿女已是昼耕夜织,披星戴月;小孩子也跟着早早的学耕田织布,种瓜种豆,活泼是天性,勤劳是品质。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家五口的村居生活,尽是和乐美满。特别是三个儿子,有大有小,锄豆、织笼、卧剥莲蓬,把不同年龄的特点都表现了出来,而且,越小的越是最得疼爱呢。
在水畔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朋友的天真,如在眼前。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大人喂食,小儿垂钓,都是爱鱼,但表现截然不同。这里的儿童已被作者赋予了非儿童的情绪,一为鱼,一为己,作者在自己发感慨呢。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后两句特别形象,小家伙太可爱了。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是有水流的村庄,前两句是素淡的水乡图,后两句则表现小朋友是如此的好客。需要说一下,后一句里的“却”是助词,“关”是名词,意为门闩。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两个坐在渔船里的小朋友,撑开伞不是为了挡雨,而是为了做帆。小家伙们多么有创意啊。
在牛背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便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蝉。诗人把这一场景完整捕捉下来,从而有了这一经典的牧童形象。
《桑茶坑道中 》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杨万里对小孩子一定有真爱,各种各样的小孩都能入诗。这里的这个牧童,心真大,放着放着牛,自己却睡着了,牛就自由自在的吃草到很远的地方了。我真是又羡慕牧童,又羡慕那头牛,因为周遭风景如此美好,因为人与牛都是如此自由。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骑牛晚归图,诗中有画,画中有音,因为牧童的出现,整首诗都透着情趣。可以对比一下张舜民《村居》里的“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那里便是村晚的萧瑟。可见作者心态的不同带来诗境的不同,恰是诗家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巴女谣》
【唐】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之前出现的诗歌里,似乎多是男童的形象,这里终于有了一个小女孩,而且是个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天色渐渐晚了,可小姑娘还只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于是,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回家吧,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小姑娘听了不以为然:“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有声有色,有人有家,真是又美丽又活泼又温馨。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了:宋人《渔父词》云“归来月下渔舟暗,认得山妻结网灯”,又云“不愁日暮还家错,认得芭蕉出槿篱”,二语相似,余寓西湖放生庵,夜深断桥独步,常恐迷路,望僧庵灯影而归,方觉二诗之妙。
就是如此,用心去感受,诗就是如此美妙!
备注:本文图片搜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