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享受阅读,也读了一些名家名篇,且致力于专升本语文教育事业,做了些许阅读训练题。
在做这些题的时候,我时又有一种担心:现代文阅读题会抹杀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
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份感受:
1.怎么情感还有标准答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经历,所以,他们见到同一篇文章,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而产生的不同的情感。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作者写一篇文章出来,也没有要求读者能够完全理解他的意图,只要在某些方面有共鸣,能够唤醒读者曾经的那些或悲伤或美好的岁月,从而有一种感叹或深思,就行了。
而限定标准答案,就限定了读者的回忆和想象,从而阻碍了阅读的兴趣。
2.怎么美还要画个标准?
鉴赏作品的美,常常出现在句子赏析里。
然而,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一样,看待美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句子,并不一定在读者看来都是美的。
这也很自然,一篇文章里,美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寻找:句式、语言、真情等等。
但是,我们往往会给一个标准答案,让读者就从一个镜框里去欣赏作品的美。这就让读者的视线单一,从而丧失对作品本身的兴趣。
3.怎么阅读等于分数?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应该是一种惬意的人生状态,就像陶渊明那样:“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然而,现在的阅读训练却要求我们快,要求我们理解一致,然后填上标准答案。
这真不是阅读。
这种应试,抹杀了多少阅读的乐趣啊?!
所以啊,我担心担心那些一遍遍练题而不能感受到阅读的兴趣的同学,陷入分数的漩涡里,而最终难以真正感受阅读的快乐。
是的,阅读这事不是你做了很多题就一定能提高,也不是你看了很多书就可以在每一道题面前拿到高分,只有真正的爱阅读,会阅读,才能真正地提高阅读!
固然,鉴赏一篇文章也是有迹可寻,这些死的刻板的东西我会分享给同学们。
但是真正的阅读绝不是这样死的,而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状态。下面,分享一下我的阅读经验。
我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有两种:纸质阅读和听书。至于地点和时间的选择也行成了一定的规律:在外出的路上,则听书,若遇雨天,那便更佳。这一年,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听了不少好文章。
而纸质阅读两个时间最佳,一个是醒来无事可做的时候,还有就是晚上无事可做的时候,当然,纸质阅读要保证环境的静谧,这样才能沉入其中。
那么,接下来就是阅读过程了。
对于散文,阅读起来也是很散的,翻到哪里读哪里。读的时候,首先是浏览,若在浏览的过程中看到好的故事,就会停下来咀嚼一会儿,然后也会遇到写得非常妙的句子(所谓的非常妙句子,就是作者花了大功夫去设计的句子),读一下咀嚼一下,非常有味道。整体地读完了,会大概想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评论一下写得好不好,然后再回味一下刚才发现的好的故事和句子。如果还有闲心和时间,就会写一篇读书笔记。
当然对于记叙类文章的读法就不一样了。主要是看故事,沉入这个故事中,阅读中遇到好的词句也不会过多地停留,只是读完了,从故事里出来的时候,才会再去品味这些美丽的句子。
当然,这是大概的过程,我目前主要读的作品还是一些抒情散文,喜欢文字里流露的真情。至于阅读的爱好和方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能找到你的那一套就行。
最后,如果大家要看一些文学作品,我给大家推荐一些:
《草木春秋》汪曾祺
《雅舍小品》梁实秋
《深思与醒悟》梁漱溟
季羡林散文选集
《我的阿勒泰》李娟
《给孩子的散文》 北岛编选
《莫言散文精选》
《浮生六记》
《平如美棠:我们的故事》
《张晓风散文精选》
《我们仨》杨绛
贾平凹的散文
林清玄散文精选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艽野尘梦》陈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