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带儿子去新加坡动物园玩,担心下午犯困,便想准备一杯冷萃咖啡。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特意请教了对咖啡颇有研究且做事认真的果理师兄。他细致地告诉我,只需将咖啡豆、矿泉水放入冰箱,静置6-7小时即可。
听着很简单,可操作时,我才发现咖啡豆还没磨。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用小美打磨,既能称克数又能磨豆,再冲泡,多方便。但不知怎的,我竟像泡茶叶一样,直接把整颗咖啡豆和水放进了容器,直到这时才猛然惊觉——豆子没磨!无奈之下,我只好连水带豆放进小美,用打咖啡的模式处理,心里却一直忐忑。
事后跟果理师兄说起这事,坦言自己犯了个低级错误。想来他或许也没想到,毕竟“先磨豆再冲泡”是基础步骤,可能根本没特意强调。但我就是顺着自己的习气,做出了这样的事,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件事让我有了些反思。我一直知道果理师兄在很多事上很较真,我欣赏他的认真,却也常会在心里想:“至于吗?生活不必这么严肃,放松些就好。”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的不同:他在认定该较真的事上格外严谨,而我对他所较真的咖啡冲泡过程,向来不那么看重。
后来我跟他聊到“看重过程”与“看重结果”的差异。真正的看重过程,其实是活在当下,不带烦躁和敷衍地去做。就像冲泡咖啡,一杯好咖啡离不开好的咖啡豆、合适的研磨工具、滤纸等,更需要一份好心态。想来茶道、花道也是如此,心境与过程同样重要。
这次尝试还有个心理作祟——侥幸。因为是第一次用这种方式做咖啡,我心里竟想着“试一下也无妨”,想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或许正是缺乏过程与结果关联的切身体验,才让我没那么重视步骤。而今天上午,我的这番“神操作”换来的,是一杯味道像中药的咖啡,最后只能倒掉。但这个完整的结果,我想我永远不会忘。
往后冲泡咖啡,我该改变自己固有的那些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