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元代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文学体式,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类。元曲和宋词一样,最初起源于民间,后经乐师文人之手,逐渐形成严密的格律定式,但与宋词相比,元曲的灵活度更大,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等优秀的杂剧,散曲作家,另外南方地区还出现了南戏这种戏剧文学形式。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最佳代表,这种戏剧样式最早出现于南宋末年,在元成宗统治的大德年间繁盛起来,杂剧作家灿若繁星,而关汉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窦娥冤》是关汉卿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关汉卿的语言艺术非常成熟,将大量俚语,谚语,成语,口头禅等都加入戏剧语言,形成了一个丰富自然生动的语言世界。关汉卿和马致远,王石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名列四大家之首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对此后的杂剧创作影响深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相当长,名气也相当大,人称曲状元。
元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除杂剧外还有散曲,我们常说的元曲就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元代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与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主要有小令,套数两种形式。在元代所有戏曲文学作品中,水准最高的要属王石甫的《西厢记》。《西厢记》被后世很多人评价为戏曲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在唱词中加入大量唐诗宋词的意蕴,取词优美艳丽,像一首首曼妙的抒情诗。《赵氏孤儿》这部历史剧广为人知,他的作者是元代的季军祥。赵氏孤儿流传到国外后,作为第一部广为欧洲人熟知的中国戏曲作品,有人盛赞他是“来自东方之神”。郑光祖创作的《倩女离魂》改编自唐传奇《离魂记》。在元代所有南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琵琶行》。《琵琶行》由元末高明(高则诚)所著。高明很注意从多个侧面展现人物的性格,揭露内心的想法,体现了元代艺术文学的又一大进步。《琵琶行》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双线结构布置,剧情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琵琶行》语言成就极高,具有华丽雅致的文语,又有淳朴本色的口语。作为元代最具文学价值的南戏琵琶行被后人评价为戏曲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