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喜欢跟有担当的人站在一起。这样的人始终从容淡定、进退有据,充满了强烈的人格魅力。
担当意味着有见地、有决断、能引领、能担责,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我们不会担忧、不会困扰。
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既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排除,也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人本身的信赖。
好吧,既然担当这么重要,那我们就去做吧,有事就去面对,有责任就把它扛起来,是不是这样就没问题了呢?
我想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担当那么容易做到,那为什么还是有人面对问题时困扰逃避,面对选择时患得患失呢?
关于担当,我以为,它至少应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勇敢面对、理性解决与承担后果。下面,我以孩子读书择校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担当意味着要面对。大家都知道择校很重要,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把这件事上升到战略高度,当成一个课题,去深入、全面地进行研究?我们要么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在热门的学校挤破头;要么逃避现实、逃避思考,把孩子送去不适合他的学校随波逐流。忙,是我们逃避思考、逃避担当的借口。
其次,担当意味着要理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承担责任。《人民的名义》里,达康书记说过:“现在不是讨论责任的时候,我们先想想怎么解决问题。”我们说一个人有担当,很多时候说的是他懂得取舍、选择,能理性地解决问题。择校这件事情上,有担当的父母一定会理性地分析现状,有选择地采取行动,不会既期望孩子出人头地,又在蜗居学区房的时候怨天尤人。
所以,关于担当,最后一个层面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含义,是要对事情的最后结果承担责任。也正因为此,才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和做出选择前,应该足够理性和慎重。我们常说,生活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的,有人选择死磕当前的教育制度就有人选择逃离,只要你做好了为此付出和承担后果的准备,这就是一种担当。
最后,我还有一点小小的感慨,不知各位看官会不会有同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担当可能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你看,每个孩子身边都站着一个有担当的妈妈,她们果断、勇敢,只要是关乎孩子未来的问题,她们就拿捏有度,从不慌张。在孩子们的眼里,妈妈们充满魅力、闪闪发光。